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唐宋八大家·晁错论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13 16:41:53阅读:329

晁错论

晁错论

【原文】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201]为之,则天下狃[202]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203]为天下犯[204]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205]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206]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207];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208]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209]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210]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211]违其议。是以[212]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213]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214],东向[215]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216]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217]之功,则无务[218]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注释】

[201]强:强行。

[202]狃(niǔ):习惯。

[203]出身:挺身而出。

[204]犯:承担。

[205]故:原因。

[206]山东:指崤山以东。

[207]以…名:借…的名义。

[208]盖:连接上句或上一级,表示解说原由。

[209]将:统帅,率领。

[210]求:谋求。

[211]重:同“众”。

[212]是以:所以。

[213]使:假使。

[214]淬砺:锻炼磨砺。引申为冲锋陷阵,发愤图强。

[215]东向:向东。

[216]恃:依靠。

[217]非常:不平凡的。

[218]务:专门。

【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坐在那里看着事情在变化,却不想办法去解决,恐怕事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但一开始就用强制的手段去处理,那么天下的人由于已经习惯太平安逸,就不会相信我们。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般的杰出人物,才能挺身而出为天下的人去承担大难,以求取得伟大的功业。这当然不是在短时期内由那些只图求名的人所能做到的。天下太平,无缘无故挑起大难的开头,我能挑起它,我也要能收拾它,然后才有言辞向天下的人交代。如果事到临头,却想慢慢避开它,让别人来承担责任,那么天下的祸患必然集中在自己身上。

从前晁错竭尽忠心为汉朝出力,谋划削弱山东诸侯的势力。山东诸侯联合起兵,借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能明察,就杀了晁错来向诸侯解释。天下的人都悲叹晁错因为尽忠朝廷而遭杀身之祸,却不知晁错也有自取其祸的原因。

古时候能够建立大功业的人,不只具有超出一般的才能,还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堤口,疏通大河,让水流进大海。当他的功业尚未完成的时候,也有堤坝溃决和洪水横冲直闯的可怕灾难。只因为他事先估计到这种必然性,事情来了并不惊慌,而是从容不迫地规划解决,所以最后获得了成功。

七国诸侯那样强盛,却要一下子削弱它们,他们起来叛乱有什么奇怪的呢?晁错不在这个时候献出自己的全部身心,替天下人做抵挡大难的先锋,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为保全自己着想,想使皇帝亲自带兵出征,自己在后方防守。那么试问,挑动七国叛乱的是谁呢?自己想求得名誉,又怎能逃避祸患呢?因为亲自带兵出征极为危险,留守后方十分安全,你自己是挑起大难的罪魁祸首,却选择十分安全的事情来做,把极为危险的事情留给皇上去担当,这是忠臣义士愤恨不平的原因哪。在这个时候,就算没有袁盎(与晁错为政敌)进言,晁错也未必能免除杀身之祸,为什么这样说呢?自己想留在后方防守,却让皇帝亲自出征。按照常理上说,皇帝已经很难于忍受了,又加上很多人不同意他的建议,所以袁盎的话就能在这中间发生作用。假使吴、楚反叛,晁错挺身而出承担危险,日夜操劳,率兵向东去阻击他们,不至于使自己的君王受牵累,那么皇上将依靠他而无所畏惧,即使有一百个袁盎,可以离间得了吗?

唉!世上的君子,想要建立不平凡的功业,就不要专门去考虑保全自己的计策。假使晁错自己带兵去讨伐吴、楚,不一定没有成效。只因为他想保全自己,就使得皇上不高兴,奸臣能够乘机进言。晁错用来保全自己的计策,不就是用来自己害自己的么?

【解析】

《晁错论》是苏轼的一篇翻案文章。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作者通过对晁错改革失败的叹惋,表达出自己愿意为国效力但有志难展的抑郁心情。

晁错(前200—前154),西汉政治家。景帝时为御史大夫,曾提出“削藩”建议,后被汉景帝所杀。“晁错之死,人多叹息”,苏轼却翻空出奇,以独特的视角,阐述了晁错受祸原因,提出了仁人君子、豪杰之士应“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功”的主张。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显示出作者超人气魄。

文章第一段以理为主,围绕“患”字,从“坐”、“起”两方面分说,虚实相生,未言晁错,句句含“错”,使下文的议论高屋建瓴;第二段由理入事,后代之人大多悲叹晁错的尽忠蒙害,但苏轼却别出机杼,一反传统老调,认为晁错获罪是“有以取之也”;第三段紧扣史实,先从晁错身上引申出欲成大事者应该具备的品格“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然后宕开一笔,旁征博引,举大禹“凿龙门”、“决江河”之例进行论证,指出“事至而不惧”、“徐为之图”,才能使大事成功,暗责晁错的临危而逃;第四段由理收束,苏轼观点由隐而显,由暗而明,文势跌宕,境界深远;最后一段,感叹历史,再次指出临危而逃,自固其身是晁错取祸之原因,一意到底,题旨厚重。

苏轼散文以新奇、善变着称。本文议论纵横,雄辩滔滔,或理论,或事实,或正面,或反面,或引申。无中生有,死中求活,变幻不羁,曲尽操纵之妙笔,令人拍案叫绝。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语言平衡

    语言平衡靖氛偕韵尚均衡,尤忌支楞突兀声。起若飞霞烘旭日,落如寒雨漫孤城。行歌遣兴须因势,缀玉连珠只入情。气脉和融才有我,洪波涌起慧 "> 《水龙吟·落叶》赏析

      暮秋天气,严霜始降,草木黄落。在诸多文人笔下,落叶与时移物换、荣枯摇落同存长在,故而睹落叶而悲秋,因悲秋而伤情。通过描写这种境界,表现了词人在南宋末期对现实难排的抑郁之情和凄凉境地。上片写深秋“望

  • 《凤凰台次李太白韵》赏析

      这首诗首联写眼前景物。诗人此日登上了金陵凤凰高台,已经看不见凤凰游的盛景了,唯剩脚下的一座空台。台下,浩浩长江汹涌澎湃,入海东流,这联意思实际上相当于李白诗的第二句:“凤去台空江自流。”但由于郭祥

  • 汉语修辞《图示·通感·摹写》释义与辨析

    [释义]图示所谓图示是指在言语表达中,有些事物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就让符号、图形、字形、拉丁字母等直接参于言语表达。如用$表示美元 "> 《石门寺前溪上有亭余榜以通幽陈丞有诗次韵三》鉴赏

    【原题】:石门寺前溪上有亭余榜以通幽陈丞有诗次韵三首

  • 《呆若木鸡》《楚人学舟》文言文比较阅读

    《呆若木鸡》《楚人学舟》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 纪渻子①为王(宣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②。”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③”。十日又问。曰

  • 儒家文化的人文情怀

    中国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它的中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思想文化,它不断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不过儒家所提倡的人文主主义思想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大不相同,它们的论域不同和涵义也有很大的区别。 儒

  • 注释赏析《题竹林寺[唐]朱放》诗词意思解释

    题竹林寺   [唐]朱 放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促:短暂。烟霞:烟雾云霞。殷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殷勤:此作深情留恋解。钟情语, "> 文言文《鸿门宴》的译文

    文言文《鸿门宴》的译文   《鸿门宴》是司马迁所写的文言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鸿门宴》的译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

  • 梦见捡钱

    梦见得财一般都是吉梦,金钱往往和你现实中的梦想愿望有关。很多人都会梦见自己在路上捡钱,心情愉悦,预示你的愿望将要实现。如果梦见得到钞票,恋爱的人最近心情不错,爱情顺利;商人亦会生意兴拢假如遗失了钱财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