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张岱《古兰亭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13 16:32:33阅读:133

张岱:古兰亭辨

张岱

会稽佳山水,甲于天下,而霞蔚云蒸,尤聚于山阴道上。故随足所至,皆胜地名山。王右军卜居兹土,于千岩万壑中,独取兰亭一席地。其景物风华,定当妙绝千古。且余少时见兰亭墨刻,岩峦奇峭,亭榭巍峨,曲水流觞,浴鹅涤砚。开卷视之,不禁神往。

万历癸丑,余年十七,以是岁为右军修禊之年,拉伴往游。及至天章寺左,颓基荒砌,云是兰亭旧址,余伫立观望,竹石溪山,毫无足取,与图中景象,相去天渊。大失所望,哽咽久之。故凡方外游人,欲到兰亭者,必多方阻之,以为兰亭藏拙。因此裹足不到,又六十年所矣。

今年又值癸丑。 自永和至今,凡二十二癸丑。余两际之,不胜欣幸。因檄同志,于三月上巳,会于兰亭,仿古修禊。是日天气晴和,偕吾弟登子,轻身济胜,陟岭登岩。坐天章方丈,寻览古碑。始知旧日兰亭与天章古寺,元末火焚,基址尽失。今之所谓兰亭者,乃永乐二十七年郡伯沈公择地建造,因其地有二池,乃构亭其上,甃石为沟,引田水灌入,摹仿曲水流觞,尤为儿戏。盖此地撇却崇山,推开修竹,制度椎朴,景色荒凉,不过田畴中一邮表畷耳!且地方湫隘,亭榭卑污,兰亭图上四十二人大会于此,舆马冠盖,驺从多人,黑子弹丸,于何驻足?其为影射,不问可知。

寺僧言此原非故址,半里外尚有古兰亭焉。余与登子乱踏荆棘,急往视之。及至其地,偏颇僻仄,愈不足观。傍有石门,勒“古兰亭”三字。余细视之,乃是入兰亭之古道,盖路也,而非亭也。还至方丈,复捡啇吏部碑文。言万历三年,西蜀刘见蒿、王松屏诸公得地于崇山之麓,溯流曲折,稍存永和之旧。捐金若干,委寺僧修葺。有亭翼然,匾曰“兰亭遗迹”。后建厅事五间,以供宴会。曾不多时,寺复摧残,亭亦旋废,其基址亦无所考矣。

余谓登子曰:“右军,文人也,韵人也。其所定亭址,必有可观。盍于荒草丛木中栉比寻之?”乃于天章寺之前得一平壤,右军所谓崇山峻岭者有之,所谓清流激湍者有之,所谓茂林修竹者有之,山如屏环,水皆曲抱。登之招手呼曰:“是矣!是矣!”乃席地铺毡,解衣盘礴,幽赏许久,日晡方归。

余谓兰亭古迹,埋没千年,一如兰亭真本,辨才死守,什袭藏之,不许人见。后被萧翼赚出,走至半途,袖中偷看,遍地花开。此是寺中故典。余急欲于此地建一草亭,还其故址。一为兰亭吐气,一为右军解嘲;亦犹梁上兰亭,被余、登子等闲赚出之也。亭名墨花,窃附萧翼。

本文选自张岱的《琅嬛文集》。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等大会于兰亭,以事修禊,作《兰亭集序》纪其盛,文章、书法,并称双绝,兰亭也从此著名。随着时代迁延,到了明代,兰亭故迹已经迷失。张岱此文,就是为寻绎古兰亭遣迹而作,虽题为“辨”,却并不作枯燥的考证和说理,而是描山摹水,情趣盎然,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散文。全文可分三部分,分别写了作者一生中三个阶段对兰亭的理解和与兰亭的因缘。

第一部分记“少时”的作者未见兰亭故迹之前,兰亭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张岱是绍兴人,对家乡的山水风物情有独钟,故称“会稽佳山水,甲于天下”。“而霞蔚云蒸”几句,使人想起王羲之之子王献之对山阴道的赞美:“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世说新语·言语》)作者推想,在这样的胜地名山之中,王羲之选中的兰亭,定有“妙绝千古”之处。而且作者还见到过描绘兰亭的墨刻图,画中景象,进一步印证了他的推想,这使他心神向往。“不禁”二字,贴切地刻划出少年人纯真美好的憧憬和跃跃欲试的冲动。

第二部分写作者十七岁初游兰亭旧址。这一年论干支纪年,岁在癸丑,正是王羲之修禊之年,作者特地选择这样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时日游兰亭,可见他对心目中的这块“圣地”是多么珍惜,对初游兰亭是多么重视,想着多年神往的兰亭就要出现在自己眼前,他的心情又该是多么激动!然而,他所见到的却是一片“颓基荒砌”,“毫无足取”的“竹石溪山”,这与他少年时所看到的“图中景象”,与他心目中的兰亭,判若两个世界,怎能不使作者“大失所望”!期待越是殷切,失望的打击就越大。内心珍藏多年的美好形象幻灭了,因而万分痛心,“哽咽久之”。对这次游历所见,他没有多写,也不愿多写。他阻止别人去游兰亭,也是为了不让别人体验自己的痛苦心情,保护兰亭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印象。这举动也可看出张岱年青气盛,任情率直的性格。

第三部分是年逾古稀的作者与兰亭阔别六十载后,旧地重游。这次游兰亭的契机,还是癸丑年,但和初游兰亭的情形有所不同。初游时不过“伫立观望”,掉头就走;这一次则谒碑访僧,追流溯源,静观默察,游得很细心。此时作者的年龄、修养、心情都已进入老境,而且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不象第一次那样仓促和沮丧,但寻觅兰亭古迹的愿望却显得更加迫切。他先是冷眼观察所谓的兰亭遗迹,探究它的由来,一一考辨其环境、布局、构造、气度,断定其为“影射”,认为如此椎朴荒凉,“不过田畴中一邮表畷(管理农田小官所住的野外小舍)耳”。当寺僧告知“半里外尚有古兰亭焉”,作者喜出望外,“乱踏荆棘,急往视之”二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急切的心情。但此番所见到的“愈不足观”迫寻古迹的线索也茫然无绪了。然而,经过这两次寻找,作者顿然有悟。他不象年青时那样扫兴而归,而是决计抛却前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审美经验,依照自己对王羲之和兰亭的理解,直接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去挖掘。终于心与境遇,“得一平壤”,《兰亭集序》中所描写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历历在目。作者为自己的发现而欣然欢呼,席地而坐,怡然幽赏,盘桓不去。作者并不刻意找什么残垣断壁、废池枯流来为自己的发现作佐证,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里的真山真水、精神气脉是与心目中的兰亭相通的,这里有兰亭之美的真谛。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篇文章中的古兰亭之于作者,就是一个“有我之境”。张岱寻觅兰亭故迹的过程,正是追求物我合一,心境相融的完美境界的过程。他对那些所谓遗迹的考辨和唾弃,就是执着于自己的审美理想;而一旦寻觅到了心中的兰亭,一切论证就都是多余的了。也许本文算不上合格的考证文章,但它却是篇不可多得的、充满美的灵感的散文佳作。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用萧翼从辨才和尚处赚取《兰亭集序》真迹的故事,来比喻自己对兰亭故迹的发现,得意而不乏幽默。他那建亭命名的设想,也给读者以遐想,情意浓厚,韵味深长。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规则助解文言文

    规则助解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题有难度,是因为我们古代词汇量少,且古人常常赋予今天看来词性单一的字以多种词性、多项功能,在句中充当多种成份。比如“师说”中的“师”这个

  • 《沁园春·咏菜花》赏析

      此词咏菜花,并未明言“菜花”,却处处把菜花写得明丽鲜艳,婀娜多姿,贴切而又传神。上片描绘旖旎春光,大地美景。先写杏腮低亚,柳丝浅拂,作为衬托,再写菜花“映粉红墙低,一片鹅黄”。下片写其娇艳。“纵非

  • 李白《上留田》全诗翻译赏析: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上留田 李白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

  • 梦见献供品

    向神献供品,意味着对这个世界存有一份敬畏的态度,在生活中也保留着一种节制的心态。梦见献供品,就意味着敬畏和节制,这会为自己带来福气,遇到接连不断的好事。梦见和妻子一同献供,在家庭生活中夫妻都会保留一份

  • 高适《别孙訢》全诗赏析

    离人去复留,白马黑貂裘。屈指论前事,停鞭惜旧游。帝乡那可忘,旅馆日堪愁。谁念无知己,年年睢水流。

  • 一板一眼造句六则

    语义说明:比喻人言行谨守法规,有条有理。 使用类别:用在「仔细严谨」的表述上。 一板一眼造句:01他就是这种一板一眼的个性,你别再逗他了! 02他的为人除了做事一板一眼外,绝对是位谦谦君子。 03这是

  • 《清平乐·柳边深院》赏析

      这也是一首春闺怨词,它的写法新颖别致,把闺中人的怨情表现得十分婉转生动。上片写深院独居的女子想念意中人的痴迷之状:庭间燕子的鸣叫声明亮而清脆,像是又在传播她所盼望中的意中人归来的好消息。燕子每次报

  •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基础复习题参考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基础复习题参考   一、注音  豁然 俨然 阡陌 垂髫 诣太守 铭 馨  案牍 濯 清涟 亵 隐逸 淤泥 贻  罔 髯 诎 篆章 逾 簪 妪 幽咽 眦 搔  二、解释

  • 风云变幻造句八则

    【解释】风和云变化不定。形容天气变化无常。也比喻变化动荡的局势。 【例句】 ①在那风云变幻的十年动乱中,父母受冲击,我去农村插队落户,哪里还谈得上考大学和出国深造? ②一会儿乌云密布,

  •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