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称》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称》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
□□不埶偃兵,不埶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
天制寒暑,地制高下,人制取予。取予当,主为□王。取予不当,流之死亡。天有环(还)刑,反受其央(殃)。
提正名以伐,得所欲而止。
强则令,弱则听,敌则循绳而争。
天下有参(三)死:忿不量力死,耆(嗜)欲无穷死,寡不辟(避)众死。
毋籍(藉)贼兵,毋裹盗量(粮)。籍(藉)贼兵,裹盗量(粮),短者长,弱者强,赢绌变化,后将反施。
阳亲而阴亚(恶),胃(谓)外其肤而内其□,不有内乱,必有外客。肤既为肤,□既为□,内乱不至,外客乃却。
诸侯有乱,正乱者失其理,乱国反行焉。其时未能也,至其子孙必行焉。故曰:制人而失其理,反制焉。
不用辅佐之助,不听圣慧之虑,而侍(恃)其城郭之固,古(怙)其勇力之御,是胃(谓)身薄。身薄则贷(忒)。以守不固,以单(战)不克。
两虎相争,奴(驽)犬制其余。
[鉴赏]
《称》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中的失传2千余年的4种古佚书的一种。史书无记载。帛书整理者说,“书中有‘审其名,以称断之’之语,因此用‘称’作为书名”。
《称》以语言体形式,汇集了很多类似格言的话,所反映的思想体系属老子道家。全书自言“《称》千六百”,即1600多字。成书年代,据史学家考证,应该是战国前期之末到中期之初,即公元前400年前后。其作者,很可能是郑国的一名隐士。
本书选录了《称》有关兵论的10条语录,以自然段划分,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意在表述的军事观点。第一条表述了“兵者凶器也”的思想。“不埶偃兵,不埶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圣王不常采取用兵的行动。用兵,是万不得已才做的事情。第二、三、八条,强调征伐必须正名,据理,“提正名以伐,得所欲而止”,如果征伐非义,将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和敌国的报复,主张慎战。“取予不当,流之死亡。天有还刑,反受其殃”。第四、六、七、十条主要谈强与弱的关系及转化。“强则令,弱则听,敌则循绳而争”。强大,就能命令别人;弱小,只能听别人命令;势均力敌,就只有遵行法度来较量高低。当然,这种强与弱的关系也是会发生变化的。比如“藉贼兵,裹盗粮,短者长,弱者强,赢绌变化,后将反施。”不能分清敌我,将武器和粮食送给暗藏祸心的人,就会使他劣势转优势,由弱小变强大,到时候,强弱发生变化,就会受其伤害。还有“两虎相争,驽犬制其余。”两只老虎相争,必然两败俱伤,这样,连一条劣狗也会从中取利。第五条谈抑忿和节欲的重要意义,可以作为将帅的修养。“天下有三死:忿不量力死,嗜欲无穷死,寡不避众死。”天下事有三种是最能导致灭亡的:只图泄愤而不自量力的,灭亡;贪得无厌的,灭亡;人少力单而不回避人多势众的,灭亡。
总之,《称》书中所表述的军事思想,无论从内容和形式来看,主要受《老子》的影响,同时对其他学说也有吸收。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
-
【南征北战解释】形容转战南北,到过许多地方,经历多次战斗。征:出兵讨伐。 【南征北战造句】 ①我们的部队在南征北战中发展壮大,而且越来越坚强。 ②这篇回忆录记载了我爷爷在南征北
-
奇零草序 [明]张煌言① 余自舞象②,辄好为诗歌。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及登第后,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
-
银台灯灭篆烟残,独入罗帏淹泪眼。乍孤眠好教人情兴懒。薄设设被儿单,一半儿温和一半儿寒。
-
【原题】:曾守谯楼既成邀宾从同登议辟双门以复旧观从士子请也
-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邽人也。哀、平时,仕州郡。王莽时,连征不至。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急。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邑聚相率,以致殷
-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rdqu
-
母鸡下蛋在生活中不常见,虽然我们经常吃鸡蛋,但是很少见母鸡下蛋。如果做梦梦见母鸡下蛋,据说这是一种胎梦,表示可能在不久之后就会怀孕。梦是一个人心灵的剧目,每个人都会做梦,每个人都是心灵的剧作家。
-
大定岁丙午冬仲月,予由侍从出守汝南。既视事之明年,即州之北,得败屋数楹,旁穿上漏,不庇风雨,乃命枝倾补罅,仍其旧而新之,公余吏退以为燕息之所。两檐之外,左有笋石,屹然而笔卓;右有仙榆
-
贵生 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
-
五 历史回眸女娲传说头上的天不知残缺了多少年才靠一位女性炼石补就留下浪漫而质朴的故事也留下男人们难补的耻辱莫非阴盛阳衰早已显现于远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