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楼》赏析
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这首诗写在海边的高楼上欣赏暴风雨的状况。前两句为后两句蓄势,照例描写暴风雨到来前的风云雷电,因为在海边,便加上了浪,更显得气派场面的闳大。第一句把云与浪混写,说海浪像云一样,滚滚而去,又逆涌而回,暗藏了下句的风。“浪如云”是说浪大,而暴风雨前的乌云低垂海面,与浪相接,因此写了浪“去却回”,也就等于写了云“去却回”。第二句着意在风,带出了雷,便把暴风雨前应有的景况都写全了。诗写这派景象,仅淡笔以“如云”二字轻点浪,没有作过多的铺排,但自然能让人感受到雨前风吼、浪涌、云压、电闪、雷鸣等雄伟场面。比曾巩稍后的苏轼,写过很多首暴雨诗,名句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都以奇特的语句具体描写暴风雨飘骤迅猛的场面,令人震撼。曾巩这首诗虽然没用什么气势雄壮的语言来造成直观的形象,同样表现了暴风雨的壮观,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朱楼四面钩疏箔”,此句在全诗结构上位置颇为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西楼是处在海山之间,诗写景是由海(楼前)——楼侧——楼——山(楼后)的顺序。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考察诗意,此楼当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视野开阔,可回顾千山。“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按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一般不会挂帘。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等一样,“愈无理而愈妙”(《词筌》)。
“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疑问。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曾巩是有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以诗名,宋惠洪《冷斋夜话》曾记有彭渊材说“恨曾子固不能作诗”的话,陈师道《后山诗话》也说他“短于韵语”。但平心而论,这首小诗置于宋诗佳作之中,是毫不比其他人的上乘之作逊色的。
本页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高中文言文朗读六国论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六国论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六国论由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
-
一、 语义说明:比喻人品高洁,垂范久远。 使用说明:用在「品德高尚」的表述上。 山高水长造句:01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垂范久远。 02先生的仁风德化,山高水长,世人共仰。 03李老先生的品德学问山高水长
-
此诗首联“接淅报官府,敢违王事程”,描写出一片紧张、急迫的气氛:贬谪的命令催魂逼命,急如星火,连做饭的工夫也没有;“王事”在身,不敢有片刻的耽搁。这里作者用“接淅”的典故恰当地比喻了官命之急迫,其
-
白居易,字乐天,是中唐有名的大诗人。他晚年好佛,常常往来香山寺一带,因此又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广受男女老少的喜爱。"> 自见之谓明文言文翻译
自见之谓明文言文翻译 导语:自见之谓明意思是彻底的了解自己(多指缺点)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怎么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自见之谓明文言文及翻译,希望
-
这首诗是苏轼《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中的第十首,于熙宁九年(1076)知密州任上作。文与可,字文同,善画竹及山水。他是苏轼的从表兄,二人相交甚厚,经常有诗文往来。">
-
项慕虹 荣华富贵皆不慕 赤橙黄绿方有虹 吴国鑫 一口含玉韵 三金现辉煌 张敏 张而不弛 敏而好学 李斌 为木应结子 崇武须尚文 雷杰 雨润田上苗才壮 火燃木底烟乃生 方玉
-
周公解梦对于我们日常中的梦境都给与了相应的解释,对于好事就用平常心去接受,对于不好的事我们就要多加小心,相信通过努力肯定会对自己有所帮助的。周公解梦中对于捉鱼和吃鱼有不同的解释。梦到捉鱼是吉兆,未来的
-
王珪,字叔玠。性沉澹,志量隐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珪少孤且贫,人或馈遗,初无让。及贵,厚报之,虽已亡,必酬赡其家。始,隐居时,与房玄龄、杜如晦善,母李尝曰:“而必贵,然未知所与游者
-
“古代文学研究:视野与方法”笔谈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代化”的点滴思考 来源:《文学遗产》2014年2期 作者:李昌集,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