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台》赏析
此诗乃《纪行诗》中的第十一首。李陵台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南黑城,元时地当大都至上都交通要道。诗人路过此地,睹物怀古,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赋为此诗。
前六句叙事明题,且又夹杂着强烈的感情成分。天近傍晚,暮色苍茫,官府修筑的大道边上有一简陋的居室,尚可容人休息片刻。接下两句用的是倒装法,本应因台及人,由台缅人,但却先点“汉将”,后提“荒台”,从而更突出人去台空的落寞之感。西汉一代名将李陵早已踪影不存,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台虽已荒颓,但仍大抵可见。人筑台,台为人,如今物是人非,空余荒台,情何以堪!于是为它长久地低首徘徊,增添出许多缅怀古人的哀思。
中四句描写边塞风光,语句浑朴,气象开阔。千里原野,空旷无际,劲风断续长吹,骤雨不时飞洒。群山已萧瑟,众壑成苍茫,而山根之下的野草树木还呈现一派清爽气息。
后六句为议论。“常怜司马公,予夺多深意。”“司马公”指西汉时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予夺”是褒扬贬抑的意思。司马迁所著《史记》,不论是记叙史事,还是评述人物,都能实事求是,公允中肯,深刻具理,既未滥褒,也不乱贬,故受到诗人的喜爱(“怜”)。眼前是李陵台,自然就联想到司马迁笔下的李陵。据《史记·李将军列传》《报任安书》所载,汉武帝天汉二年秋,李陵率领将士出居延北千余里击匈奴,“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此时,消息传至长安,“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一片贺捷之声。后来,“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消息又传至长安,武帝大怒,群臣噤若寒蝉,或趁机中伤。司马迁则在据理分析李陵的为人和战功的基础上,诚恳上言:“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武帝认为这是司马迁在为李陵的投降辩护,盛怒之下遂处以宫刑。司马迁仗义执言,不徇私情,就是“奏对实至情”。同时,不因个人的感情和遭遇而歪曲史实,而对“李陵既生降,颓其家声”,丧失民族气节的行为,也作了记述和谴责,这正是“论录存大义”。诗人当时“兼国史院编修官”,因而以情作结,兼抒己志:“史臣司述作,遗则敢失坠!”司,掌管。遗则,遗留下的榜样或准则。这里乃二义兼具,作为史家,应以司马迁为榜样,撰述史书,当用《史记》作准则,表达了诗人的宏愿和抱负。
此诗在章法布局上颇具特色,写情造境,富于变化,先六句叙事兼抒情,后六句议论兼抒情,而中间横插四句纯乎写景,似感与上下不接,实乃暗里承上而启下,峰断云连。历尽沧桑台犹在,则千古之“风景不殊”,四句景语,正暗承今之“荒台”。如今,风景犹存,物是人非,古之“汉将”安在?遂以景逗情,悄启“深意”,引入议论,自然不觉。全篇明断暗续,不接而接,深得断续这种艺术手法之妙。
本页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李籓,字叔翰,其先赵州人。籓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妻子追咎,籓晏如也。 徐州张建封辟节度府。建封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词选讲 范仲淹 【作者简介】 ">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发生了北宋历史上一场有名的文字狱,即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 司马师专魏,司马师个人资料介绍,司马师家族资料介绍
司马师专魏 魏嘉平三年(251)八月,司马懿死后,长子司马师做了抚军大将军,领尚书事。次年正月,司马师做了大将军,从此掌握了魏国政权。在政治司马氏父子实行高压政策,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书令李丰
-
文言文阅读附译文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
-
《师说》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 徒: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类,属) 2、 出:其出人也远矣(超出) 二、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
文言文节选练习题及其答案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
-
鹰铃儿响——撒拉族风情之三鹰铃儿响,鹰铃儿响一道黑色闪电,扑下来从白云里,从蓝天上让大鹰用欢快的音乐宣判:豺狼、狡兔、雪豹……拼斗 ">
-
范增论 作者: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ld
-
先朝之史皆天子之大臣与侍从之官承命为之而世莫得见其藏书之所曰皇史宬每一帝崩修实录则请前一朝之书出之以相对勘非是莫得见者人间所传止有太祖实录国初人朴厚不敢言朝廷事而史学因以废失正德以后始有纂为一书附于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