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杏花》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9-30 21:46:04阅读:457

  此诗前半首写花影,突出水中的花影之美胜于花的自身;后半首由水中花影,联想及南朝陈后主及贵妃张丽华国破人亡的境遇。此诗艺术构思的独到之处在于,不直接描摹杏花本身的娇美艳丽,而全用比喻手法烘托,展现她在水中娇娆的倒影。

  首联石桥跨过了空旷的水面,茅屋正在清澈闪亮的溪水畔。这里用了两个形容词:“空旷”“清炯”,都借指水面,是用了修辞中所谓借代的方法,以形象具体的特征代替抽象的概念,遂令诗意丰满,形象鲜明,如直说石梁渡河,茅屋临水,则兴味索然了。

  颔联说俯看娇美艳丽的杏花,似乎并未觉得它本身比水中倒影更美,王安石很懂得水中之影的妙处。寻绎其原委,水中之影自有一种清莹而缥缈的美感,严羽《沧浪诗话》状诗之无迹可求、透彻玲珑就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王安石爱看水中之影,正是深知个中三味,意在追求一种空灵玄妙的韵味。

  颈联以张、孔作比,说杏花在水中的倒影如含笑凝睇的美女,楚楚动人。以花比美人是诗家常语,这里以美人喻花则觉新警。

  尾联承上而来,也还是将人拟花,然而写微波荡漾,花影缭乱的景象,便令此二句翻出新义。诗说水面的涟漪,将水中这位绝代佳人的容颜妆饰弄得残破难整,令人惆怅不已。因为上文已将杏花比作景阳妃,所以这里的“残妆”也显喻杏花,只是前用明喻而此用暗喻。“残妆坏难整”一句写花影凌乱,形象生动而富有动态的美,情韵绝胜。

  此诗虽咏临水之杏花,然全诗不着一花字、水字,诗人像是有意避开坐实的刻镂描摹,而杏花的风姿神韵全以空灵比况之笔出之,给人一种含蓄深邃的美感。其实,写杏花临水及其水中倒影这一景象,在唐人的诗中也早已有过,如吴融的《杏花》诗“独照影时临水畔”,然而王安石之诗所以能超越前人,就在于他表现这种景象所用的手法巧妙新颖,造成了十分动人的艺术魅力,能引起读者无限美妙的联想。

本页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TAG标签: 古文赏析

  • 下一篇:返回列表
  • 猜你喜欢
    • 风雨飘摇造句

      一、 语义说明:受风雨的吹打而摇晃。 使用类别:用在「风雨交加」的表述上。 风雨飘摇造句: 01、这棵大树在风雨飘摇之中,屹立不遥 02、长熟的果实在风雨飘摇中被打落地

    • 凤楼郁郁呈嘉瑞,降圣覃恩延四裔:柳永《玉楼春》赏析

      《玉楼春》 年代:宋作者:柳永 凤楼郁郁呈嘉瑞, 降圣覃恩延四裔。 醮台清夜洞天严, 公宴凌晨箫鼓沸。 保生酒劝椒香腻, 延寿带垂金缕细。 几行鹓

    • 初中课内文言文背诵技巧

      初中课内文言文背诵技巧   初中,大部分的古文诗词都要背诵,但是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得知要阅读并背诵全文的时候还是觉得头疼。而且尤其是对于文言文,死记硬背是完全不可取的。

    • 杜牧《泊秦淮》翻译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①,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②。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

    • 归田赋文言文翻译

      归田赋文言文翻译   引导语:《归田赋》想必很多人都读过,而有关归田赋要怎么翻译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归田赋  张衡  游都邑以永久(1),无明略

    • 中考文言文实词复习资料示例

      中考文言文实词复习资料示例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

    • 梦到了亲人死了复活会怎么样

      梦见亲人死了复活,得此梦,贵人运多之征兆,桃花运多,情感顺利,与他人真诚相待,感情长长久久。如做此梦,乃身边小人运多迹象,与他人间用正面纠葛,彼此相处不和,君子之道,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切莫与他人间有

    • 儒家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从儒家所传承的多本影响中国的书籍是由,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徒子徒孙所著。儒家的道德教育也一直是后世学习的典范。在我国的法律中汲取了许多不同的古代思想文化

    • 《拔苗助长》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作者出处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1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

    • 诗句蹈袭

      诗家的偷意偷调是自己所不曾觉察的,如果被人检举出来,也无法加以辩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中举例不少。"> 查看更多

    相关栏目: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