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毋潜《宿龙兴寺》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宿龙兴寺
綦毋潜
香刹夜忘归,松清古殿扉。
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綦毋潜(约692—749),字孝通,一字季同,荆南(今湖北荆州)人,一说虔州(今江西赣县)人。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举进士,授宜寿县尉。开元十八年(730)入为集贤院待制、校书郎。天宝初,弃官归乡。天宝十一载(752),为左拾遗,天宝末迁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复归隐,游于江淮一带。与王维唱酬,诗风也接近,为盛唐著名田园山水诗人之一,《全唐诗》录其诗一卷。
“龙兴寺”,唐代同名寺庙很多,据作者行迹,似在楚州(今江苏淮安)。《明一统志》卷十三《淮安府》称:“龙兴寺,在府治东,晋建,唐时泗州僧伽尝居此。”
首联扣题写宿龙兴寺的缘由。起句写诗人爱龙兴寺香烟缭绕的气氛,以至于留连忘返。“香刹”,香烟缭绕的寺庙。次句写诗人爱龙兴寺的环境,一是寺院古老,二是松树环绕,非常清静。“扉”,寺门。这句诗是说松树的清荫投向了寺门。
颔联写寺庙的主持僧人。三句写灯明于室,“方丈”,禅房,为主持僧所居,所以也指方丈。这样“方丈室”倒成了主持僧所住的禅房了。四句写他颈项上挂着一串念珠,通常为108颗,用以计诵经次数。“比丘”即僧人,也即那位主持僧。
颈联写主持僧说佛理,五句写他谈自己一心礼佛的心得体会,佛经《大乘起信论》说佛祖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白日传心”取其显而易见。六句写他所阐述的佛理非常透彻。“青莲”,原用以比喻佛教徒的眼睛,也用来指佛教徒,这里指主持僧。“喻法微”,论述佛法非常精微。
尾联写诗人听僧人说佛法,觉得犹如天花乱坠一般。佛教传说:佛祖说法,感动天神,诸天雨各色香花,于虚空中缤纷乱坠。《心地观经》卷一《序品偈》说:“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乱坠遍虚空。”下句还增加了一个细节描写,这些坠花都被各处的鸟儿衔走了,从而进一步说明了主持僧说法的艺术感染力。显而易见,诗人“夜忘归”的真正原因,就是听主持僧说法听得入了迷。
唐代诗人与僧人颇多亲密接触,也留下了不少这方面的诗歌,但语焉不详。此诗对此作了具体而深入的描写,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
张孝基仁爱文言文原文赏析及注解 原文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去。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
-
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是研究中古文学与文论的重要文献,可惜原书散佚,只能通过后人的辑补,略窥其貌。其中有一段辨析五、七言诗体的,很具 "> 苏辙《种菜》全诗赏析
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菘葵经火未出土,僮仆何朝饱食羹。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
-
綦崇礼字叔厚,高密人,后徙潍之北海。祖及父皆中明经进士科。崇礼幼颖迈,十岁能作邑人墓铭,父见大惊曰:“吾家积善之报,其在兹乎!” 初入太学,诸生溺于王氏新说,少能词艺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诗两首》课后答案 1.帆在远方寻求什么,把什么遗弃在故乡? 2."波涛在汹涌—寒风在呼啸,桅杆弓起勒腰在轧轧作响...."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3
-
脑筋急转题目:什么运动只有一个女的和多个男的参加? 脑筋急转解析:抛绣球。用彩绣做成的绣球,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姑娘抛出的绣球,代表着姑娘的心。抛绣球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
-
梦见诊所,五行主木,得此梦乃是情感多有好运之预兆,与他人间真诚以待,感情顺遂。彼此情谊相投,可得以好运万千,春天梦之吉利,夏天梦之不吉利。
-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
-
语义说明:比喻经常说话都不守信用。贬义。 使用类别:用在「言语无信」的表述上。 食言而肥造句:01这人食言而肥,所说的话不可轻信。 02这种食言而肥、说谎成性的骗子,不会有好下常 03要做一个言而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