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诗词原文及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9-15 19:33:19阅读:740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田间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1938年作

(选自《抗战诗抄》)

【赏析】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是一首街头诗,所谓街头诗就是短小精悍的通俗政治诗,这首诗当时是用大字抄写在村口墙上的,以引起群众的注意。诗歌极富有时代性和鼓动性,犹如一支高亢、嘹亮的战斗号角,唤醒沉睡的人们积极投身到伟大的抗日运动中去。

诗人在诗中明确给我们指出了不去抗日的严重后果,那就是“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这是一个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场面啊,甘心当亡国奴,只有死路一条,而且死后还会遭到敌人放肆的耻笑,这是对中华民族莫大的侮辱。“看/这是奴隶!”这一句是全诗的诗眼,是饱含着诗人的血与泪的,也是诗人灵魂的怒吼,它犹如一声振聋发聩的警钟,使人猛醒。诗人面对时代和人民,用他那激荡着旋风暴雨似的感情,铸成健拔有力的诗句。鲁迅先生曾严正地号召作家和诗人勇敢地讲真话:“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话发表出来……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无声的中国》)田间的这首诗发出的是“真的声音”,它“没有‘弦外之音’,没有‘绕梁三日’的余韵,没有任何‘花头’,只是一句句朴实、干脆、真诚的话”。(闻一多语)因而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诗歌是时代精神的反映,特别是像田间的这类短诗,真可以说像匕首、像投枪,是攻防的武器,感应的神经,也是唤醒大众的号角。

(伍慷)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语文文言文实词

    语文文言文实词   逾(yú)  动词。  ①翻越,越过。如: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  ②超过,越过。如:逾时,楼渐进,可见其顶(《山市》)  阴(yīn)  (1)名词。 

  • 初中文言文问句的固定句型分享

    初中文言文问句的固定句型分享  文言文句型是一个难点,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初中文言文问句的固定句型,一起看看吧!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

  • 为什么曹操只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任务

    东汉末至三国这段时期,为什么在经过大大小小上百次战争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家三足鼎立的形势,而强大如曹操,只是统一了北方而终究未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夙愿。从全局来看,这是由于当时的条件所决定的,这也形成了魏蜀吴

  • 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

    中秋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那么,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呢?专家日前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李频诗《渡汉江》全文

    《渡汉江》 作者: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苏轼简介,苏轼的资料,关于苏轼的资料,苏轼的故事,苏轼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

  • 《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诗翻译赏析

    晚泊浔阳望庐山 年代:唐代作者: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作者简介

  • 中国茶道文化 诗歌与中国茶道的思想文化背景

    一、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史书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

  • 反复无常造句七则

    【反复无常解释】一会这样,一会又那样,翻来覆去地变动,没有常规。形容变动不定,不可捉摸。反复:颠过来,倒过去。无常:变化不定。 【反复无常造句】 ①这个人反复无常,又凶狠残暴,所以没有人敢

  • 梦到鲤鱼

    人在做梦的时候,会梦到各种各样的东西。有的东西是人们在现实当中看不到的,人们在做梦的时候,感觉往往非常的虚幻。而有的东西则是人们在现实当中经常能够看到的,人们置身于梦境之中,往往分不清真假。其实无论梦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