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客子秋夜思乡诗赏析
《静夜思》古诗全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古诗赏析
这是李白的名篇,它广泛流传,脍炙人口,家喻户晓:静悄悄的秋夜,明亮的月光穿过窗子洒落在床前地面上,一片白皑皑的,简直象是浓霜。夜深了,诗人尚未入睡,他举头赏玩皎洁的秋月,不久即低头沉思,坠入想念故乡的愁绪中。短短二十个字,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客子秋夜思乡的鲜明图景,语浅情深,耐人寻味。
这首诗上两句所写情景,读者很容易认为是诗人已经上床睡觉、意识有些朦胧时的错觉。实际恐怕不是那样。如果诗人已上床,头平卧枕上,何来下两句举头、低头的动作呢?
疑,可作“似”讲,疑是,就是“似是”、“犹如”之意,只是语气比“似是”更强一些。第二句是说月色浓重,犹如秋霜,是一种夸张性的比喻,并不是表现诗人刹那间的错觉。李白《望庐山瀑布》诗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正好和《静夜思》相同,用“疑是”引起夸张的比喻,而并不是写错觉。他的另一首《望庐山瀑布》有云:“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接连用了三个夸张性比喻,上两个用了“如”字、“若”字;下两句也用银河坠落作比,因变换句法,“如”、“疑”一类字都不用了。这也可作为旁证。又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卿宿别》诗有云:“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诗中“翻疑梦”也是一种夸张性比喻,形容与故人久别重逢,事出意料,犹如梦境。这使人想起杜甫的《羌村》诗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用了“如”字。
夜深人静时,特别是月华如练、人们不能入睡之际,更是容易思绪纷繁,遐想联翩,想念故乡,想念久违的亲友等等。我国古诗中历来就有描写月夜想家乡、亲友的传统。曹丕的《燕歌行》写思妇萦念客游边地的夫君,正是“明月皎皎照我床”的秋夜。略早于李白的张九龄,在其《望月怀远》诗中唱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是充分展示了春江花月背景下怀人的情景。这几首诗都是读者所熟悉的著名篇什。可是,对李白《静夜思》有直接影响的,还是汉代的《古诗》和南朝的《子夜秋歌》: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古诗》)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秋歌》)
前者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写游子思乡;后者则是南朝乐府无名氏作品,写女子忆念情人。比照之下,不难看出《静夜思》在选材构思、遣词造语方面都受到这两篇诗歌的启发。《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氏《古诗》中的杰作,被选入《文选》。南朝乐府又是李白很熟悉的。李白从这两篇诗获得启发进行再创作,是不难理解的。《古诗》篇幅较长,写游子激烈的思乡情绪颇为真挚,但显得直而缺少蕴藉含蓄。《子夜秋歌》语简情深,意境与《静夜思》非常接近;但《静夜思》比月色为秋霜,写举头、低头的不同表现,写景抒情,内容显得更加丰富曲折。李白这篇绝句,以浅显而复简练的语言,表现了旅人思乡的这个带有普遍性的主题,它吸收了古诗的营养,但写得更为婉曲动人,有“虽说明却不说尽”(《唐诗别裁集》)之妙,显示出他卓越的艺术才能。
本篇第一句第三句,不同版本在字句上有些差异。宋代以来的各种《李太白集》和较早的总集郭茂倩《乐府诗集》、洪迈《唐人万首绝句》等书,第一句都作“床前看月光”,第三句都作“举头望山月”。“看月光”变成“明月光”,见于清人的选本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沈德潜《唐诗别裁》;以后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连“望山月”也改成“望明月”了。这种改动为以后的唐诗选本(包括解放后的选本)所遵用。从版本发展过程看,恐怕原貌应是“看月光”“望山月”。只因清人这几种选本特别《唐诗三百首》流行广泛,所以现在大家所熟悉的是“明月光”、“”望明月”了。我国过去的一些选本在选录作品时,对某些词语作一点小小改动,是屡见不鲜的。李白诗中,山月和故乡似乎有着特殊的联系。他在离开蜀地的旅途中,曾经写了美丽的《峨眉山月歌》绝句。他晚年时,当送别一位蜀地僧人去长安时,又写了一首《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七古。他爱故乡,爱峨眉山月。因此,当他在异乡静夜看到明月越过某个山顶照射床前时,他想起了峨眉山月,想起了故乡,是很自然的事情。清人把“看月”、“山月”两处都改成“明月”,虽然不合原貌,但在艺术上的确胜一筹,这样改动,使诗歌更含蓄有韵致,更带有普遍性,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易于接受。何况,如上文所介绍,古代不少诗歌写静夜思乡怀人,也都用“明月”,已经形成一种习惯了。《静夜思》虽然不是一首人民口头创作的,但它在流传过程中受到改动,这种改动又为群众所接受,其情况倒有些象口头创作。我们不赞成现在编选本时再改动古人的诗,但得承认这一效果良好的既成事实。
《静夜思》采用乐府诗体写,被收入《乐府诗集》的新乐府辞。六朝乐府清商曲辞的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中,包含着大量民歌,大抵是五言四句的短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歌咏男女爱情。上举《子夜秋歌》便是其中的一例。李白的一部分诗歌风格深受民歌影响,他的五绝受吴声歌曲、西州曲歌影响尤为显著。《静夜思》、《越女词》(五首)、《巴女词》等作是其特出例子。今人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评《静夜思》云:“绝去雕采,纯出天真,犹是《子夜》民歌本色”。中肯地指出它的语言风格富有六朝民歌风味。全诗风格逼近南朝清商乐府小诗,只是不采用《子夜》、《读曲》等旧题,而是自制新题,所以被收入新乐府辞。它虽是绝句,但不讲究声调平仄和上下句的黏对,也是民歌的一种本色。体现出纯任自然、不假雕饰的古绝句本色。
本篇第一句第三句,不同版本在字句上有些差异。宋代以来的各种《李太白集》和较早的总集郭茂倩《乐府诗集》、洪迈《唐人万首绝句》等书,第一句都作“床前看月光”,第三句都作“举头望山月”。“看月光”变成“明月光”,见于清人的选本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沈德潜《唐诗别裁》;以后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连“望山月”也改成“望明月”了。这种改动为以后的唐诗选本(包括解放后的选本)所遵用。从版本发展过程看,恐怕原貌应是“看月光”“望山月”。只因清人这几种选本特别《唐诗三百首》流行广泛,所以现在大家所熟悉的是“明月光”、“”望明月”了。我国过去的一些选本在选录作品时,对某些词语作一点小小改动,是屡见不鲜的。李白诗中,山月和故乡似乎有着特殊的联系。他在离开蜀地的旅途中,曾经写了美丽的《峨眉山月歌》绝句。他晚年时,当送别一位蜀地僧人去长安时,又写了一首《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七古。他爱故乡,爱峨眉山月。因此,当他在异乡静夜看到明月越过某个山顶照射床前时,他想起了峨眉山月,想起了故乡,是很自然的事情。清人把“看月”、“山月”两处都改成“明月”,虽然不合原貌,但在艺术上的确胜一筹,这样改动,使诗歌更含蓄有韵致,更带有普遍性,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易于接受。何况,如上文所介绍,古代不少诗歌写静夜思乡怀人,也都用“明月”,已经形成一种习惯了。《静夜思》虽然不是一首人民口头创作的,但它在流传过程中受到改动,这种改动又为群众所接受,其情况倒有些象口头创作。我们不赞成现在编选本时再改动古人的诗,但得承认这一效果良好的既成事实。
《静夜思》采用乐府诗体写,被收入《乐府诗集》的新乐府辞。六朝乐府清商曲辞的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中,包含着大量民歌,大抵是五言四句的短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歌咏男女爱情。上举《子夜秋歌》便是其中的一例。李白的一部分诗歌风格深受民歌影响,他的五绝受吴声歌曲、西州曲歌影响尤为显著。《静夜思》、《越女词》(五首)、《巴女词》等作是其特出例子。今人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评《静夜思》云:“绝去雕采,纯出天真,犹是《子夜》民歌本色”。中肯地指出它的语言风格富有六朝民歌风味。全诗风格逼近南朝清商乐府小诗,只是不采用《子夜》、《读曲》等旧题,而是自制新题,所以被收入新乐府辞。它虽是绝句,但不讲究声调平仄和上下句的黏对,也是民歌的一种本色。体现出纯任自然、不假雕饰的古绝句本色。
-
【甲】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刍鸟,子知之乎?夫鹓刍鸟
-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 作品赏析[注释](1)元日:阴历正月初一。(2)屠苏:美酒名。(3)曈曈[音“童童”]:形容太阳刚出的样子。(4)桃:桃符。古时习俗,
-
梦溪笔谈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曹南院①知镇戎②军③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以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与玮
-
直道可行 济南同知①吴公,刚正不阿。时有陋规:凡贪墨②者亏空犯赃罪③,上宫辄庇之,以赃分摊属僚④,无敢梗者。以命公,不受;强之不得,怒加叱骂。公亦恶声还报之,曰:“某官虽微,亦
-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
秦恶楚善齐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秦恶楚善齐 [明]刘基 秦恶楚而善于齐。王翦①帅师伐楚。 田璆谓齐王曰:“盍②救诸?”齐王曰:“秦王与吾交善而救楚,是绝秦也。”
-
语义说明:比喻纯洁、善良的心地。 使用类别:用在「纯良心性」的表述上。 赤子之心造句:01为人能不失其赤子之心,才能活得快乐又逍遥。 02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青年爱国的赤子之心,读者无不动容。 03他年
-
九法翻译文言文 导语: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下面是小编给
-
里妇寓言 [明]马中锡 汉武帝时,汲黯使河南,矫制发粟;归恐见诛,未见上,先过东郭先生求策。 先生曰:“吾草野鄙人,不知制为何物,亦不知矫制何罪,无可以语子者。无已,敢以吾里中事以告。
-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本文实为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文中言“不”,其实正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使得文章显得与众不同,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