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言文教学新方式
探索文言文教学新方式
一谈起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语文教师是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文言文一直就在教材中存在着,说它陌生是因为至今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它的教学问题。
串讲是文言文教学传统的处理方式,耗时、费力,难理解、难巩固,是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方式也具有一定效果,所以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还有一部分教师仍然乐此不疲)。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的是与非,我们先不要妄下结论,我们试着从一个新的角度谈谈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探索和看法,以求找到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解决文言文教学的难题。
建议一:强化熟读和背诵。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硬记”,甚至可以不读文本。教师逐字逐句地讲,学生亦步亦趋地记,教师所行使的是“告诉”的职能,学生所做的是记忆的事情。前人这么做,后人也这么做,别人这么做,我也这么做,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可能没有人做深入地思考,所以现在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在对毕业班年级复习的关注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复习文言文的时候,特别吃力,就像根本没有学过一样。针对这个问题,我进一步反思了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觉得“硬记”式的教学方式是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强化文言文教学中的熟读,甚至背诵,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更重要的是,熟读和背诵是增强学生文言语感的重要方式,是一种理解式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式。叶圣陶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叶老的这句话应该给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更多的启示。
建议二:注重量的积累。我觉得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学不好文言文,数量少是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觉得要么不学,要么就必须是一个“规模工程”,小打小闹没有什么效果。就现行教材而言,我觉得文言文的数量还不足以把文言文学好,也就是说“规模”还达不到学好的要求。听一位朋友讲,他的孩子在上海上中学,其中有一个固定作业就是每周自学一篇课外文言文,我认为可能也就是出于文言文学习“规模”的这种思考。结合教材,进行拓展,确实保证学生文言文学习量的积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个例子,那必然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作为学习的保证,紧紧依靠例子(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当然也不符合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文言文学习中量的积累。
说出以上两个建议,我也发现原来并不是什么新方式,但是我要说的是:它确实不旧,因为现在还很少有人采用这种方式。至于我们的教师为什么不用这种新方式,又是一笔糊涂帐。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是不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少讲究科学,大多依靠经验?仔细想想,好像是这样。
-
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 与长子受之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
-
中考赵普文言文复习要点 赵普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
-
《喜外弟卢纶见宿》是唐代诗人司空曙的作品。此诗是作者为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
-
原文: 毛羽健,字芝田,公安人。天启二年进士。崇祯元年,由知县征授御史。好言事,首劾杨维垣八大罪及阮大铖反覆变幻状,二人遂被斥。 王师讨安邦彦久无功。羽健言:“贼巢在大方,黔其前门
-
三国志霍峻等传文言文翻译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三国志霍峻
-
有很多人都会幻想一些事情,有的是关于亲情上的,有的是关于爱情上的,有的是关于友情上的,有的是关于事业上的,有的是关于生活上的。既然说是幻想,那么就带有一丝不切实际的可能,是很难实现发生的事情,这也是人
-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出自盛唐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二》 回乡偶书·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文言文复习与应试的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综合阅读,几乎可以包含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而且文言文语段的阅读理解,更着重于考查学生所学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在语段的
-
《富弼》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富弼富公为人,温良宽厚,泛与人语,若无所异同者。及其临大节,正色慷慨,莫之能屈。智识深远,过人远甚,而事无巨细,皆反复熟虑,必万全无失然后行之。宰相
-
瘗旅文文言文翻译 《瘗旅文》选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五,作于1509年(正德四年),这时作者被贬于龙场驿已是第三个年头了。瘗(yì)就是埋葬。该文是作者埋葬三个客死在外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