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解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9-04 21:45:20阅读:968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解析

  文言文中不乏一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特别是一些虚词,虽然实际没有意义,但是却在整个句子的翻译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若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且

  1.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所

  1.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何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焉

  ①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相当于之。如: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③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疑问代词。什么。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⑤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

  ⑥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⑦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如:于我心有戚戚焉。

  与

  ① 给予,授予。

  与斗卮酒

  ② 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 和、同、跟。

  竖子不足与谋

  ④ 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

  ⑤ 赞许。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⑥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来写作欤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走投无路造句八则

    语义说明:形容处境窘困。 使用类别:用在「陷入困境」的表述上。 走投无路造句:01他因经商失败,被债主逼得走投无路。 02我实在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出此下策。 03他的公司解散后,生计并无着落,简直是

  • 道听途说造句九则

    语义说明:泛指没有经过证实、缺乏根据的话。 使用类别:用在「不实传闻」的表述上。 道听途说造句:01这些话全是道听途说,没有任何根据。 02道听途说的谣言,让每个人都感到很困惑。 03这些人平时最喜欢

  • “太宗文武大圣广孝皇帝,讳世民”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太宗文武大圣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母曰太穆顺圣皇后窦氏。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及义兵起,乃

  • 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行政的监察制度

    巡视和监察是加强对地方行政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措施。监察制度问题,本质上是如何增强自身免疫功能的问题,所以说这个历史上的制度建设问题的现实性亦很强。从如何加强对地方行政机构的监督,如

  • 满城风雨造句

    一、 语义说明:形容到处刮风下雨的景象。 使用类别:用在「风雨交加」的表述上。 满城风雨造句: 01、台北现在满城风雨,整座都市正被台风肆虐着。 02、我从远处眺望九份,

  • 文言文《为学示子侄》赏析

    文言文《为学示子侄》赏析   彭端淑(1699年-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下文是为大家精选的文言文《为学示子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为学一首示子

  • 柳中庸《征人怨》赏析: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征人怨》是唐代诗人柳中庸的诗作。此诗写征人久戍不归的怨恨。远离家乡的征人,年年转战于西北苦寒之地,天天与兵器打交道。暮春三月本来是征人家乡春暖花开的时候,但边塞之地仍然白雪纷飞;黄河九曲,环绕着

  • 《晏殊诚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晏殊诚实 晏元献①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②。适值帝御试进士③,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巳作此赋④,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翻译赏析

    【诗人简介】 贾岛:(779-843),字阆仙,范阳(今北京)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屡试不第。被讥为科嘲十恶”.文宗开成二年被谤,责为遂州长江主簿。后迁普州司仓参军,卒于任

  • 仙吕·解三醒·真氏

    仙吕·解三醒 真氏 奴本是明珠擎掌,怎生的流落平康。 对人前乔做作娇模样,背地里泪千行。 三春南国怜飘荡,一事东风没主张,添悲苍。 那里有珍珠十斛,来赎云娘。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