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文言文断句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9-04 21:44:27阅读:620

文言文断句

  读文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顶真:

  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

  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

  例〔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检测练习]

  阅读语段,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 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韩非子》)

  2.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3.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参考答案]

  1.断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2.译文:张仪停止学业后到各诸侯国游说。他曾陪伴楚国的相国饮酒,后来这位相国发现丢了一块玉璧,他的门客怀疑是张仪偷的,说:张仪贫困,行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玉璧。于是他们一起把张仪抓来,用鞭子打了数百下,但张仪拒不承认也不服气,只得放了他。他妻子说:唉,你如果不去读书游说,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对他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张仪说:这就够了。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晋书·曹志传》原文及翻译

    《晋书·曹志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曹志,字允恭,谯国谯人,魏陈思王植之孽子也。少好学,以才行称,夷简有大度,兼善骑射。植曰:此保家主也。立以为嗣。后改封济北王。武帝为抚军将军

  • 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全诗赏析

    忆昨此地相逢时,春入穷谷多芳菲。短垣囷囷冠翠岭,踯躅万树红相围。幽花媚草错杂出,黄蜂白蝶参差飞。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乘闲弄笔戏春色,脱略不省旁人讥。坐欲持此博轩冕,肯言孔孟犹寒饥。两子从亲

  • 海市蜃楼文言文翻译及作者出处

    海市蜃楼文言文翻译及作者出处   海市蜃楼  【原文】  尝读《汉书·天文志》,载“海旁蜃气像楼台①”,初未之信。庚寅②季春,余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

  • 大打出手造句七则

    【大打出手解释】形容野蛮地打人逞凶或相互争斗、殴打。打出手:戏曲中一种武打技术,剧中的主要人物和几个对手互相武打,形成相打场面。 【大打出手造句】 ①演《火凤凰》的京戏演员的武功真好,那惊

  •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其中流传最广、最为著名的是第十四和第十五首。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

  • 五柳先生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五柳先生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是陶渊明自传散文。小编收集了五柳先生传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先生不知何

  • 冷若冰霜造句七则

    【冷若冰霜解释】冷得像冰和霜一样。形容态度冷冰冰的,很不热情。也比喻态度严厉,使人感到不可接近。若:好像。 【冷若冰霜造句】 ①这位姑娘对人既不会冷若冰霜,也不会阿谀奉承,而是落落大方,令

  • 苏轼《谢陈季常惠一揞巾》全诗赏析

    夫子胸中万斛宽,此巾何事小团团。半升仅漉渊明酒,二寸才容子夏冠。好带黄金双得胜,可怜白苎一生酸。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

  • 《君子行于道路》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君子行于道路 【原文】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

  • 那些诗词名句背后的感人故事

    如果人生的很多事,很多的境遇,很多的人,都还如初见时的模样,那该有多好呀!若只是初见,一切美好都不会遗失。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