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吴与弼,字子传,崇仁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9-01 23:37:39阅读:766
吴与弼,字子传,崇仁人。与弼年十九,见《伊洛渊源图》,慨然响慕,遂罢举子业,尽读四书、五经、洛闽①诸录,不下楼者数年。中岁家益贫,躬亲耕稼,非其义,一介不取。四方来学者,约己分少饮食,教诲不倦。
正统十一年,山西佥事何自学荐于朝,请授以文学高职。后御史涂谦复荐之,俱不出。尝叹曰:“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治平,难矣。”天顺元年,石亨欲引贤者为己重,谋于大学士李贤,属草疏荐之。帝乃命贤草敕加束帛,遣行人曹隆,赐玺书,赍礼币,征与弼赴阙。比至,帝问贤曰:“与弼宜何官?”对曰:“宜以宫僚②,侍太子讲学。”遂授左春坊左谕德,与弼疏辞。贤请赐召问,且与馆次供具。于是召见文华殿,顾语曰:“闻处士义高,特行征聘,奚辞职为?”对曰:“臣草茅贱士,本无高行,陛下垂听虚声,又不幸有狗马疾。束帛造门,臣惭被异数③,匍匐京师,今年且六十八矣,实不能官也。”帝曰:“宫僚优闲,不必辞。”赐文绮酒牢,遣中使送馆次。顾谓贤曰:“此老非迂阔者,务令就职。”时帝眷遇良厚,而与弼辞益力。又疏称:“学术荒陋,苟冒昧徇禄,必且旷官。”诏不许。乃请以白衣就邸舍,假读秘阁书。帝曰:“欲观秘书,勉受职耳。”命贤为谕意。与弼留京师二月,以疾笃请。贤请曲从放还,始终恩礼,以光旷举。帝然之,赐敕慰劳,赍银币,复遣行人送还,命有司月给米二石。与弼归,上表谢,陈崇圣志、广圣学等十事。
成化五年卒,年七十九。所著《日录》,悉自言生平所得。
 [注] ① 洛闽:洛学和闽学,代表人物分别为程颢兄弟和朱熹。②宫僚:太子属官。③异数:这里指皇帝给予的特殊优待。
6.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乃命贤草敕加束帛        草敕:起草诏书。
B.征与弼赴阙                赴阙:到朝廷来。
C.束帛造门                  造门:装点门面。
D.乃请以白衣就邸舍          白衣:无官职的士人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中岁家益贫                    而与弼辞益力
B.请授以文学高职                以光旷举
C.山西佥事何自学荐于朝          谋于大学士李贤
D.贤请赐召问,且与馆次供具      今年且六十八矣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其义,一介不取。
凡是他认为不正当的利益,丝毫不取。
B.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治平,难矣。
宦官、佛教不除掉,却想要天下安定,难啊。
C.闻处士义高,特行征聘,奚辞职为?
听说您正直清高,特地征召聘请,辞职有什么作为?
D.帝曰:“欲观秘书,勉受职耳。” 
皇帝说:“(吴与弼)想要看宫廷珍藏的图书,就劝他就职吧。”
9.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吴与弼19岁时,受《伊洛渊源图》的影响,曾苦数年不下书楼。  
B.皇帝应何自学、涂谦的推荐,召吴与弼入京为官并对其礼遇甚厚。
C.吴与弼不止一次以自己身体有病为由向皇帝提出辞官不做的请求。
D.在吴与弼的来去问题上,李贤曾经多次向皇帝提出建议并被采纳。
10.上文中,皇帝评价吴与弼“非迂阔者”,意思是:(这个人)并非迂腐而不切合实际的人。综观全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吴与弼是个“切合实际”的人。(4分)

参考答案
6.C [造门:上门,来到(我家)门上]
7.A  [A均为副词,“更加”。B前“以”为介词,“把、将”;后“以”为表目的的连词,“来”“用来”。C前“于”为介词,“向”;后“于”为介词,“和”“跟”。D前“且”为连词,“并且”;后“且”为副词,“将近”]
8.C [听说您道义高尚,特地征召聘请,为什么要辞职呢?]
9.B [使皇帝“召与弼入京为官并厚遇之”的是石亨和李贤]
10.[答案要点]
①能够面对家贫现状,亲耕亲为,自食其力。②力排宦官与释氏,有切实的政治思想。③因体病与年老而辞官不做,讲求实情。④上表陈崇圣志、广圣学,有将学理付诸实践的愿望。

参考译文
吴与弼,字子传,江西崇仁县人。吴与弼十九岁那年,见到了(朱熹所编的)《伊洛渊源图》一书,情绪激昂,非常的向往、仰慕,于是放弃了追求功名利禄的科举,专心攻读四书、五经和洛学(以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兄弟为首的学派)、闽学(以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为首的学派)两个学派的语录,数年不下书楼。中年时家境更加贫寒,他亲自耕种,凡是他认为不正当的利益,丝毫不取。对于四方来求学的人,吴与弼节俭度日,跟他们分享已经很少的饮食,孜孜不倦教诲他们。
正统十一年,山西佥事(qiānshì)何自学向朝廷举荐(吴与弼),请授予他文学高职。后来,御史涂谦又向朝廷荐举他,他都谢绝了。他曾叹息说:“宦官、佛教不除,要想天下安定,难啊。”天顺元年,石亨打算引进一些贤者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与大学士李贤商议,嘱咐他起草奏疏,(向皇帝)推荐吴与弼。皇帝就命李贤起草诏书并加束帛为礼,派遣行人曹隆带着诏书和礼品征召吴与弼进京。等(吴与弼)到了,皇帝问李贤说:“吴与弼适合什么官职?”李贤回答:“适合担任太子属官,侍太子讲学。”于是就授给他左春坊左谕德之职,他上疏辞谢。李贤请皇帝召吴与弼问话,而且给他安排馆舍和酒食用具。于是(皇帝)在文华殿召见他,回头对他说:“听说您道义高尚,特地去征召聘请,为什么要辞职呢?”他回答说:“我是个小草般微贱的人,本没有高尚的德行,陛下听到不实的名声,而我又不幸有疾病。朝廷以重礼上门,我为自己的优厚的待遇而感到惭愧,诚惶诚恐地来到京师,今年将近六十八岁了,实在不能做官了。”皇帝说:“太子属官优越闲适,不必推辞。”赏赐他华丽的丝织品和酒食,派太监送他去馆驿。皇帝回头对李贤说:“这个老人不是迂腐而不切合实际的人,一定要让他就职。”当时皇帝眷顾优待十分丰厚,可是吴与弼辞谢得更加坚决。又上疏说:“(我)学术荒疏浅陋,如果勉强出任,必将不能胜任职务。”皇帝不许。(他)就请求以平民的身份住在馆舍中,借以阅读宫中收藏的珍贵图书。皇帝说:“(吴与弼)想要看宫中珍藏的图书,就劝他就职吧。”(皇帝)让李贤替他表明这一旨意。吴与弼留在京师两个月,以病重的理由请求回乡。李贤请求(皇帝)勉强同意放他回去,做到始终恩幸礼待他,用来光大旷世盛举。皇帝认同这样做,下令予以慰劳,赏给银币,又派官员送他还乡,命官府每月供给他两石大米。吴与弼回家后,上表致谢,并陈奏尊崇圣人思想、推广圣学等十件事。成化五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所著《日录》,自己说都是自己生平所得。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李益《行舟》赏析

    行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作者简介: 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 《隽不疑传》“隽不疑,字曼倩,勃海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隽不疑字曼倩,渤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   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1),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2)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

  • 纸醉金迷造句七则

    语义说明:比喻奢侈浮华的享乐生活。 使用类别:用在「侈华靡烂」的表述上。 纸醉金迷造句:01仗着祖先留下的產业,他每天纸醉金迷,不思振作。 02原本朴实的他,受不了都会纸醉金迷的诱惑,赔上了光明前途。

  • 辛亥残秋偶作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尘海茫茫浓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作品赏析【理解】:查《鲁迅日记》,此诗在1935年12月5日写在条幅上赠

  • 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王沂孙《水龙吟》赏析

    水龙吟 【宋】王沂孙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 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 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 想重崖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

  •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全诗作者出处及翻译赏析

    出自唐代诗人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赏析 桂花从天而降,好象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

  • 杜甫——漂泊的诗圣

    漂泊的诗圣 楚天舒 俗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唐诗在中国人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之举足轻重。就算受传统文化熏陶不深的我辈,大约也能体会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翻译赏析

    青玉案 宋代作者: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 文言文“燕肃字穆之,青州益都人”阅读试题

    燕肃字穆之,青州益都人。肃少孤贫,游学。举进士,补凤翔府观察推官。寇准知府事,荐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临邛县。县民尝苦吏追扰,肃削木为牍,民讼有连逮者,书其姓名,使自召之,皆如.期至

  •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赏析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 ⑴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 ⑵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