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陈友谅,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8-30 01:34:13阅读:555
陈友谅,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文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
友谅初尝为县小吏,其时徐寿辉兵起反元,遂往从之。后文俊欲谋杀寿祥不果,奔黄州;友谅因乘机袭杀文俊,并夺其军,自称平章军。
始友谅破龙兴,寿辉欲徙都之,友谅不可。未几,寿辉次江州。友谅伏兵郭外,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即江州为都,奉寿辉以居,而自称汉王,置王府官属。遂挟寿辉东下,攻太平。太平城坚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①而登,遂克之。志益骄,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
太祖患之,与战于武昌。太祖所乘舟樯白,友谅约军士明日并力攻白樯舟。太祖知之,令舟樯尽白。翌日复战,自辰至午,友谅军大败。友谅欲退保奚山,太祖已先扼湖口,邀其归路。持数日,友谅谋于众。右金吾将军曰:“出湖难,宜焚舟登陆,直趋湖南图再举。”左金吾将军曰:“此示弱也,彼以步骑蹑我,进退失所据,大事去矣。”友谅不能决,既而曰:“右金吾言是也。”左金吾以言不用,举所部来降。右金吾知之,亦降。友谅益困。太祖凡再移友谅书,其略曰:“吾欲与公约从,各安一方,以俟天命。公失计,肆毒于我。我轻师间出,奄有公龙兴十一郡,犹不自悔祸,复构兵端。一困于洪都,再败于康郎,骨肉将士重罹涂炭。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晚矣。”友谅得书忿恚,不报。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诸将自上流邀击之,大战泾江口。汉军且斗且走,日暮犹不解。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②,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
(选自《明史·陈友谅传》)
注:①堞:城墙上如齿状的薄型矮墙。②捴(zǒng): 同“总”,统率,在这里是指挥的意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寿辉欲徙都之    都:把……当作都城
B.邀其归路        邀:邀请
C.友谅谋于众      谋:同……谋划
D.以俟天命        俟:等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祖赘于陈,因从其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B.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        以勇气闻于诸侯
C.公失计,肆毒于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友谅听算命人说他家祖坟风水好,当出贵人。之后她参加了寿辉与文俊的反元队伍,后来杀死倪文俊,篡夺他的权位,最终野心不断扩张,弑旧主而自立为皇帝。
B.陈友谅刚开始劫持徐寿辉,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最初只想称王,等他妙计攻克坚不可摧的太平城之后,内心更加骄横,最终杀了徐寿辉并取而代之。
C.太祖料事如神,下令所有的帆布都换成白色,使陈友谅“并力攻白樯舟”的计谋落空。他写给陈友谅的信,义正词严,并特别提出了陈友谅想活命的前提条件。
D.奚山突围,右金吾建议焚舟登岸,“趋湖南图再举”,左金吾认为这样示弱于人,且无法摆脱敌军。后来左金吾、右金吾先后向太祖投降,陈友谅更加困窘,最终失败。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①而登,遂克之。(5分)
(2)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晚矣。(5分)

参考答案:
4.B(邀:阻断。)
5.C(均为介词,对、对于。A.副词,于是/动词,趁着;B.介词,把/介词,凭借;D.凑足音节,无实义/代词,我。)
6.C(“太祖料事如神”在原文中没有根据,应是事先得到了陈友谅“并力攻白樯舟”的消息。)
7.(1)(陈友谅)就率领大船迫近太平城的西南方。士兵们沿着船尾攀上城垛登上城池,于是攻克了太平城。(“引”“薄”“缘”“克”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你如果侥幸能够生还,也应该废除帝号,坐等真命天子,如果不如此,定当家破姓亡,后悔就晚了。(“即”“幸”“宜”“却”各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陈友谅,本来姓谢,祖上赘附于陈家,于是跟了人家的姓。小时候读书,稍稍通了文义。有术士看他先祖的墓地,说“按相术应当富贵”,陈友谅心里暗喜。
陈友谅刚开始曾经当过县吏,当时徐寿辉与倪文俊起兵反抗元军,于是他去跟随了他们,后来倪文俊想谋杀徐寿辉没有成功,逃到黄州;陈友谅于是乘机袭杀倪文俊,并且夺了他的军队,自称平章军。
起初陈友谅攻占龙兴,徐寿辉想迁徙到那里并把它作为国都,陈友谅没有答应。不久,徐寿辉驻扎在江州。陈友谅在城外埋伏了军队,迎接徐寿辉进城,然后马上关了城门,他的部下全部被杀。陈友谅就把江州作为都城,(表面上)侍奉徐寿辉而据,而他自称汉王,设置了王府和官属。然后挟制徐寿辉向东而下,攻打太平。太平城坚固不可攻下,他就率领大船迫近太平城的西南方。士兵们沿着船尾攀上城垛登上城池,于是攻克了太平城。他的内心更加骄傲,进驻采石矶,派遣部将假装在徐寿辉前禀告事情,埋伏了健壮的士兵夹着铁挝击碎了徐寿辉的脑袋。徐寿辉死了以后,陈友谅把采石矶的五通庙作为行殿,登上了皇帝的位置,国号为汉,改元大义。
明太祖把他当做祸患,与陈友谅在武昌会战。太祖所乘的是白色帆布的船,陈友谅就约定军士第二天一齐攻打白色帆布船。明太祖知道这个消息,下令所有的帆布都换成白色的。第二天又战,从辰时到午时,陈友谅军大败。陈友谅想退守保奚山,明太祖已提前扼守住了湖口,阻断了他们的归路。相持了几天,陈友谅同众人谋划。右金吾将军说:“逃出湖难,应该焚烧船只登岸,直奔湖南再图大举。”左金吾将军说:“这样就向敌人示弱,他们用步兵和骑兵追踪我们,我们的进退就失去了据守的地方,大事就去了。”陈友谅不能决断,过了一会儿又说:“右金吾说的对。”左金吾因为谏言不被采用,率领所部来向明太祖投降。右金吾知道这个消息后,也来投降了。陈友谅更加陷入困境。明太祖多次给陈友谅写信,大致意思说:“我原想和你结盟,各自安守一方,来等待天命。你错误计谋,肆意荼毒于我。我率轻装军队从小道出击,突袭占有了龙兴十一郡,你仍然不忏悔自己造成的祸患,又挑起争端。第一次被困于洪都,第二次在康郎战败。骨肉将士重重遭受了涂炭。你如果侥幸得以生还,应该除却帝号,坐等真命天子,否则,定当家破姓亡,后悔就晚了。”陈友谅接到信后十分生气,没有回复。时间长了缺少粮食,向湖口突围。诸将从上流阻击他,在泾江口激战。汉军且斗且逃,天晚了仍然不能突围。陈友谅从船中伸出头来,想指挥突围,突然被流矢射中,从眼睛穿入到达脑颅而死。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阅读答案

    (一) 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于古义之晦,于抄写之误,皆一一正之。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於校雠①如此。又以邵晋涵先为《尔

  • 邯郸学步造句六则

    语义说明: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 使用类别:用在「模仿失当」的表述上。 邯郸学步造句:01引进新科技时,最忌讳硬生生地模仿,此种邯郸学步,註定要失败。 02我们教育改革,在借镜外国经验时,可不能

  • 王维《从军行》全诗赏析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一作应)马嘶乱。争渡金(一作黄)河水。日暮沙漠陲。战声(一作力战)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献(一作报)天子。

  • 朱熹《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出处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百丈山记》南宋朱熹 【原文】 《百丈山记》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

  • 《新唐书·陈子昂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文明初,举进士。 时高宗崩于东都,将迁梓宫长安。于是,关中无岁,子昂盛言东都胜垲,亦可营山陵。武后奇其才,召见金华殿。子昂貌柔野少威仪而占对慷慨擢麟

  • 出师表_出师表原文及翻译_出师表视频解读赏析

    诸葛亮的《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历史上有《前出

  • 狱中上梁王书

    狱中上梁王书 作者:邹阳 【作者小传】 邹阳,齐人,活动于汉文帝、景帝时期。初仕吴王刘濞,因刘濞阴谋叛乱,上书婉谏,吴王不听,离吴从梁孝王。梁孝王刘武是文帝窦皇后的小儿子,汉景帝

  • 何时最是思君处,月入斜窗晓寺钟:元稹《鄂州寓馆严涧宅》

    元鸲鄂州寓馆严涧宅》 凤有高梧鹤有松,偶来江外寄行踪。 花枝满院空啼鸟,尘榻无人忆卧龙。 心想夜闲唯足梦,眼看春尽不相逢。 何时最是思君处,月入斜窗晓寺钟。 翻译:

  •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注释 陶渊明 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

  • 卢纶《塞下曲四首》全诗赏析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唬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