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璧月初晴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原文
永遇乐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注释
⑴永遇乐: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四字,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南宋陈允平始用平韵。又名《消息》。
⑵乙亥上元:乙亥,指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上元,节日名。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
⑶李易安:即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⑷不自堪:指不能忍受。
⑸璧月初晴:暮雨初晴,璧月上升。璧月,以圆形的玉比喻圆月。
⑹黛云:青绿色像眉似的薄云。
⑺春事:春色;春意。
⑻禁苑娇寒:皇帝苑园不许宫外人游玩,故称禁苑。娇寒,嫩寒、微寒。
⑼前度遽(jù)如许:意为再来临安时,局势变化如此之快。遽,急,仓猝。前度,指前一次;上一回。
⑽香尘暗陌:街道上尘土飞扬,往来车马很多。香尘,指芳香之尘,多指女子之步履而起者。陌,街道。
⑾长是:时常;老是。
⑿断烟禁夜:断烟,指断火、禁火。禁夜,禁止夜行。
⒀宣和旧日:指宋徽宗宣和年间汴京的繁华盛况。
⒁缃(xiāng)帙(zhì)流离,风鬟(huán)三五,能赋词最苦:意为在战争中流离失所,人已衰老,所作词反而更觉痛苦。缃帙,书卷。流离,散失。风鬟,头发散乱的样子。三五,指旧历正月十五夜。
⒂江南无路:江南已沦陷。
⒃鄜(fū)州:州名。又作敷州。隋以后始专作鄜州。在今陕西省延安地区。现作“富县”。
⒄残釭(gāng):油尽将熄的灯。
⒅无寐:不睡;不能入睡。
⒆社鼓:旧时社日祭神所鸣奏的鼓乐。
翻译
暮雨初晴,如璧的明月东升。云色如黛,淡淡飘荡在远空。这美好的春景,到底属于何人?故宫禁苑中一片微寒,西湖的堤岸倦慵暖温。前度刘郎如今又来这里,想不到变得如此冷寂岑岑。记得从前的上元夜,车水马龙攘攘纷纷,凝香弥漫的尘土将道路遮暗。五光十色的花灯,把暗夜照得如白昼一样明灿。可我也总是没有什么心情,和人们携手同去赏灯观看。谁知道,上元夜也会禁止宵行,人稀烟断,满城凄风苦雨,愁云惨淡。
犹记宣和旧日,直到南渡临安,上元夜依旧热闹繁盛如故。而今辛苦收藏的金石书画,几乎散失尽净。元宵佳节也无心打扮,任凭鬓发纷乱飞舞。写下感时伤乱的词章,最令人感到凄苦。如今江南也无路可走,我到处漂泊无寄处。就想起被叛军困在长安的杜甫,月夜里思念鄜州的亲人,这种凄苦的心境如今又有谁知否?空自对着昏暗不明的一盏残灯,长夜无眠,外面又传来满村的社鼓。
创作背景
这首词,从词的前面序文里推知是作于公元1278年。因乙亥为宋德祐元年(1275年)。“今三年矣”,实为1278年,宋亡于1276年,这时已亡国二年了。易安南奔,犹存半壁。辰翁作词,国无寸土。说“虽辞情不及”,是谦词,“而悲苦过之”,是实情。
作品赏析
此词一起三句,以对句写景,月明云淡,景色可嘉。然而一句抒情,“春事谁主?”问得突兀,实以伤心人别有怀抱,何堪对此。接着再写临安宫苑,湖堤天气,寒暖适宜,但却何匆匆乃尔,实悲叹春之易逝,国已沦亡。三接复以对句写香陌华灯之热闹美丽,一结又“长是懒携手去”。心情可知,可心中的悲痛却少有人懂。上片最后“谁知”二句,在断烟禁夜气氛中,“满城似愁风雨”。这里是以景物作比喻。临安已沦陷,元朝统治者在彼发布命令,宰割人民,不能不使人悲愤。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用景语渲染气氛,并点明词中景物所处的时日,着重之处在于“春事谁主”这个主题。“璧月”,有“满月如璧”句(宋何偃《月赋》),月如玉璧之洁白、晶莹、圆满,以璧玉咏元宵之月,极为生动传神;月明则云淡,天青云色一体难分,故曰“黛云”,炼字亦考究。
这些都是元宵节时常见的景象,也是春夜里惹人爱怜的事物。但如今不知谁是这美好春天事物的主人。发此一问,字字千钧直截了当地楔入词的主题;紧接着“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从“禁苑”、“湖堤”二词看,可知写的是南宋都城临安;从“前度”(源出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之典)一词看,可判断词人在故都沦亡后还重来过。“娇寒”、“倦暖”,词人主观感受的写照;似乎“禁苑”、“湖堤”在词人看来都只觉有娇弱、倦乏之感。“遽如许”三字,好像从词人心底喷涌而出,字字玑珠,表示了事态变化之速,词人每想到此便心情异常沉重,从字里行间可见词人自哀痛之情。
写到这里,词人突然宕开一笔,追忆起都城临安往昔的繁华:“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此处描绘出昔日上元之繁华,如今却总是懒于与友人携手同游。“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谁料今日上元,元军宵禁,想游也不可得。“风雨”两字前加一“愁”字表明担心其夕有风雨,尚未即有风雨也;再加“似”字,则竟是本无风雨,而灯夕却冷落不堪,是由于人事所致。今非昔比,主题进一步得到深化。 接下去,又叙起李清照当年情事:“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写李清照南渡后,常忆起宣和年间的汴京旧事,每生物是人非,家国不在的感慨。她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倦于梳妆,即使是逢元宵节,也是“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只能以哀愁的小词自慰,这是人间最苦之事。
刘辰翁时而写李清照,时而写自己,时而又叙起李清照当年。作者词中用李清照身份、情事、心绪说明的正是他自己,“赋词最苦”,一语双绾,二人皆然。
词的结尾,刘辰翁又写到自己:“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当时,抗元战争仍在江南一带进行,词人家在庐陵,欲归不得。他怀念家中的亲人,不免要像杜甫身陷长安时那样低吟“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一类诗句,以抒郁闷之情,但不知亲人们是否知道,词人无法入睡,只好对着残灯发愁,此时满村传来社祭的鼓声。元宵夜之社鼓,是农村于新春祈求丰年举行的常例仪式,感慨良多。
全词每小段都是先景后情,情景交织,疏密相间。两片末尾,均是大力铺写当时情景,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上片以此来勾起下片,下片末尾以景抒情,无限回味。
作者简介
刘辰翁(1232—1297),宋末词人。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少年时曾跟从理学家陆九渊学习,补太学生。景定进士。廷试对策时,因触犯贾似道,置于丙等。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入元不仕。其词承辛弃疾一派,为辛派词人“三刘”之一。风格遒劲绚烂。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又能诗文,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须溪记钞》,清人辑有《须溪集》。又有《须溪词》。
-
出自唐代郑辕的《清明日赐百僚新火》 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漏残丹禁晚,燧发白榆新。瑞彩来双阙,神光焕四邻。气回侯第暖,烟散帝城春。利用调羹鼎,馀辉烛缙绅。皇明如照隐,愿及聚萤人。
-
出自唐代拾得的《诗》 诸佛留藏经,只为人难化。不唯贤与愚,个个心构架。造业大如山,岂解怀忧怕。那肯细寻思,日夜怀奸诈。嗟见世间人,个个爱吃肉。碗碟不曾干,长时道不足。昨日设个斋,今朝宰六畜。都缘业使牵
-
出自唐代慧净的《杂言(一作义净诗)》 观化祇山顶,流睇古王城。万载池犹洁,千年苑尚清。仿佛影坚路,摧残广胁楹。七宝仙台亡旧迹,四彩天花绝雨声。声华日以远,自恨生何晚。既伤火宅眩中门,还嗟宝渚迷长坂。步
-
出自唐代先汪的《题安乐山(合江青溪上六七里,隋刘珍登真之地,有祠)》 碧峰横倚白云端,隋氏真人化迹残。翠柏不凋龙骨瘦,石泉犹在镜光寒。
-
七拼八凑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七拼八凑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七拼八凑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来不似蓬莱远。
-
出自元代刘庭信的《【双调】折桂令 忆别》 相离别怎捱今宵?捱过今宵,怎过明朝?忄乞登的人在心头,没揣的愁来枕 上,契抽的恨接眉梢。瘦怯怯相思病八场家害倒,闹烘烘断肠声一弄儿寻着。响 铁马儿急敲,韵
-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出自唐代钱起的《赠阙下裴舍人》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
-
出自唐代鲍溶的《始见二毛》 玄发迎忧光色阑,衰华因镜强相看。百川赴海返潮易,一叶报秋归树难。初弄藕丝牵欲断,又惊机素翦仍残。颜生岂是光阴晚,余亦何人不自宽。
-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的出处、成语典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