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1-06 20:39:45阅读:973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出自宋代苏轼的《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
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参考翻译

翻译及注释

翻译
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
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人们利用斧头常年不息地砍伐山上的树木,再也难见那龙蛇般蜿蜒的百尺身姿。
如果不是这里山险滩急,少人来往,树一旦被砍,就没有人知道,这原是猿猴栖息的树枝。

注释
⑴李世南:字唐臣,安肃(今河北徐水)人,工画山水。
⑵落涨痕: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
⑶欹倒:倾倒。
⑷扁舟:一本作“浩歌”。棹:形状如桨的划船用具。
⑸创:砍掉。夷:削平。指对于林木的伤害。
⑹成:一本作“会”。

参考赏析

鉴赏

  诗题名其画为“秋景”,有的记载称这幅画为“秋景平远”,或作“秋山林木平远”。综合各种称谓来看,“秋景”是对这幅画的内容总的概括,而具体呈现秋景的则是山水及林木,所谓“平远”即是指画中辽阔的水面景象。

  第一首题咏诗的着眼处在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

  诗中写的画景是一幅“水乡秋色”,或可称作“水乡秋意”。首二句给读者展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把“野水”和三四两句联系来看,画中的水面是很远阔的。首二句所写是近处的岸边景象。“参差”是不整齐之意,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处的形象。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夏季烟水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面继以“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次句写岸边景物。“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首句所写的水岸也可认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丰富多姿,更富画意。“出霜根”生于“落涨痕”,涨痕退落后霜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落涨痕”与“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两句,再在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逗出人情。这两句展现的画面是,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面对这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境界,于是诗人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后隐语,启示读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

  组诗第二首着眼于溪山林木,此诗后二句说:“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可知这幅画内是有山的,是位于近处。这里树木龙蛇般蜿蜒屈曲的枝干同臆想中江南的黄叶村、有猿猴在其林间栖息的险山急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面,赋予画面以悠然无尽的情味,在景物中融进人情,引发读者情思。

  七绝的写法,一般是前二句叙写事物,后二句抒发情思。第一首诗虽全章在题咏秋景画,仍于前二句着重以浓笔勾勒景物,给人以亲切的时节风物之感。后二句在用淡墨略加点染之际,凭虚发挥想象,表现出人的情感,画景之外,情调悠扬,极耐人寻味。这两首诗化实为虚、虚实相映,将眼前的溪水、扁舟、树木枝干同想象中的景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面内涵,情味深长。苏轼才气横溢,情调高远,其诗善于驰骋神思,翻空出奇。其题风景画诗无论长篇短章,都能不停滞于物象,常从生活联想中蔚发奇思,丰富了画的意趣,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前后,当时苏轼任翰林学士,与宣德郎李世南同在汴京。李世南善画,作“秋景平远”图,诗人为其画题了二首七绝。一说题了三首,今存者二首。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路遥山远多行役。

    出自宋代柳永的《归朝欢·别岸扁舟三两只》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

  • 路不拾遗典故故事|路不拾遗释义

    路不拾遗【释义】丢失了东西,别人也不会捡走。形容比较良好的社会风气。【出处】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典故】唐朝时期,有一个秀才名林善甫,自幼聪慧,为人耿直,博览群

  • 梦见不同颜色的衣服

    每一个人都会随着自己的需求购买各种各样的衣服,有一些人的衣服颜色可能五颜六色,有一些则是比较朴素,有些时候我们在梦中还会梦见自己在逛街买衣服,那么,如果在你的梦中,有不同色彩的衣服出现,代表着怎样的含

  •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及译文赏析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

  • 赵丰《书坊闲趣》散文鉴赏

    请一位书法朋友写了两个字:书坊。魏体,装裱后挂在我的工作室。朋友皆以为笔误:“坊”应该是“房”啊。 如果要咬文嚼字,书房是藏书、阅读之处,如果它的功能主要是写作,那当称之为“书坊”。“坊”的本意是里

  • 《清香淡好》周伟散文赏析

    105岁的杨绛“回家”了,“我们仨”在另一个世界团聚了……网上,是铺天盖地的纪念文字,与忠实老师走时一样。此时,诉诸文字,文字是一种抵达,抵达心灵和远方;唯有文字是不老的,心香一缕的文字清香淡远,恬淡

  • 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为什么会成为诸葛亮的标配

    在说到“羽扇纶巾”的时候,你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人物是谁?是诸葛亮,还是周瑜?或许大部分人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都会自动对号入座,认为这个词说的就是诸葛亮,毕竟影视剧中、游戏中的诸葛亮,一直都是这样

  • 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出自先秦佚名的《长发》 浚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率履不越,遂视既发。相士烈烈。海外有截。 帝命不违,至

  • 千家诗五绝《戴叔伦·三闾庙》诗词赏析

    诗歌以深沉凄婉的笔调,描写屈原庙冷落凄凉的景象,抒发了对屈原怀才不遇、忠而见谗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隋末农民起义

    起义的直接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他一生中所行害民之事,多集中在初即位的七年(604至610)间,如完成了各项浩大工程,西征吐谷浑,北巡榆林,南游江都,使赋役繁巨,人民走投无路。公元611年春,又准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