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参考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全诗内容是诗人对朋友真挚情谊的表达,抒发的是惜别之情。狄宗亨,王昌龄的朋友,事迹不详。
“秋在水清山暮蝉”,送行的时间是秋天的傍晚。“水清”,说明天气晴朗,“暮蝉”,日落的时候尚有蝉在鸣叫。“洛阳树色鸣皋烟”,说明送行的地点和朋友要去的地方。“洛阳”是诗人与狄宗亨惜别的地方,也就是今河南省洛阳市;“鸣皋”,狄宗亨要去的地方,在河南省嵩县东北,陆浑山之东有“鸣皋山”,相传有白鹤鸣其上,故名。又称九皋山,山麓有鸣皋镇。本句中的“树色”和“烟”是写景,暮色苍茫中洛阳“树色”依稀可辨,这是实写;在洛阳是看不到鸣皋的“烟”的,但与朋友惜别时,向朋友要去的地方望去,烟雾朦胧,这是虚写。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诗的后两句直抒情怀。“愁不尽”说明两人情谊非同一般,后句侧重点是“空度”,他说,(你走了)我很惋惜(无人与我做伴),白白度过这个凉风飒飒、气候宜人的秋天。这两句语意浅近,而诗人与狄宗亨的深厚情谊却表现得十分深刻,即所谓“意近而旨远”。
这首诗语言通俗流畅,含意隽永深沉,虽然只有四句,但却以情取景,借景抒情,委婉含蓄,意余言外。因为一首“七绝”只有二十八个字,表现的思想感情又较复杂,这也就难怪诗人惜墨如金,用一字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第二句以“烟”字概括说明想象中的鸣皋景物,第三句以“愁”字表现诗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皆是妙笔。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作者: 张俊山 纪伯伦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下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
-
〔清〕汪琬《传是楼记》全文: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
-
文言文任建之,鱼台人[1],贩毡裘为业[2]。竭资赴陕。途中逢一人,自言:“申竹亭,宿迁人[3]。”话言投契,盟为弟昆,行止与俱。至陕,任病不起, 申善视之。积十馀日,疾大渐[4]。谓申曰:“吾家故无
-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文言文练习题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
-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田。田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在焉。坐定,乌有先生问曰:“今日田乐乎?”子虚曰:“乐。&rdq
-
含义 形容夫妻相爱。出处 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举例 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 "> 出塞二首·其一原文_《出塞二首·其一》拼音注释和译文_出塞二首·其一赏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高谷,字世用,扬州兴化人。永乐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土,授中书舍人。仁宗即位,改春坊司直郎,寻迁翰林侍讲。英宗即位,开经筵,杨士奇荐谷及苗衷、马愉、曹鼐四人侍讲读。正统十年由侍讲学士进工部右侍郎,入内阁典
-
流言常和谎话并行。 谣言腿短,理亏嘴软。 过言不再,流言不极。 流言以对,寇攘式内。 传言过话,自讨挨骂。 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砾金君自宽。 别被花言巧语哄倒,别被流言蜚语吓倒。
-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出自宋代晏殊的《玉楼春·春恨》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参考翻译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