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思翻译、赏析
出自唐代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参考翻译
翻译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参考赏析
评析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作者介绍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出自唐代萧祜的《游石堂观》 西山高高何所如,上有古昔真人居。嵌崖巨石自成室,其下磅礴含清虚。我来斯邑访遗迹,乃遇沈生耽载籍。沈生为政哀茕嫠,又能索隐探灵奇。欣然向我话佳境,与我崎岖到山顶。甘瓜剖绿出寒
-
作者: 〔俄国〕屠格涅夫 【原文】: 我打猎归来,沿着花园的林荫路走着。狗跑在我前边。 突然,狗放慢脚步,蹑足潜行,好象嗅
-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出自宋代张先的《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
-
【原题】:客有善画者取予所和归去来辞图之成轴仍为老者写照于其间感而有作
-
狡兔三窟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狡兔三窟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狡兔三窟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薛瑄《河崖之蛇》的文言文原文翻译 河崖之蛇 濒河居者为予言(1),近年有大蛇穴禹门下岩石中(2),常束尾崖树颠,垂首于河,伺食鱼鳖之类,已而复上入穴,如是者累年。一日复下食于河,
-
泷冈阡表注音版 泷lóng冈gāng阡qiān表biǎo 呜wū呼hū ! 惟wéi我wǒ皇huáng考kǎo崇chóng公gōng , 卜bǔ吉jí于yú泷lóng冈gāng之zhī六liù十shí
-
天诱其衷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天诱其衷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天诱其衷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篮。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令牵及英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
-
我早间着人唤他去了,这早晚敢待来也 出自元代石君宝的《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 第一折(老旦扮卜儿同正末扮秋胡上,卜儿诗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老身刘氏,自夫主亡逝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