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覘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帅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A.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B.多赍金币
C.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D. 帝以践阼岁久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足(3分)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城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口。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D.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曰多。(5分)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5分)
参考答案:
4.A(邀劫,拦路抢劫。)
5.D
6.C(“纷纷纳贡称臣”错。)
参考译文:
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炆)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侪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镇压。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派的使者也跟随郑和的船只来朝见明成祖。郑和献上俘虏的旧港酋长。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郑和派人去宣读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献给朝廷,在京城的集市处死了。
永乐六年九月,郑海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国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国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皇帝赦免了他们没有处死,释放他们回国了。这时,交阯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刚谋划杀掉了国王自立为王,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抄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追到喃渤利捉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子,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
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西洋,第二年八月回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的部下守备南京。南京设置守备,就是从郑和开始的。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朱景弘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
-
语义说明:比喻原本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不能再发挥效用。 使用类别:用在「气势衰竭」的表述上。 强弩之末造句:01敌人气势衰竭,看来已是强弩之末,我军胜利在望。 02经过数日的对抗,双方都已是强弩之末,
-
春王正月 作者:公羊高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
-
《百丈山记》南宋朱熹 【原文】 《百丈山记》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
-
【惶恐不安解释】内心惊慌害怕,十分不安。惶恐:惊慌害怕。 【惶恐不安辨析】和“惴惴不安”都形容由于害怕而心里不安,但“惶恐不安”重在“怕”字上;“惴惴不安”重在“忧”字上。 【惶恐不安
-
渺高情公子,得真隐、信悠哉。占上下壶天,中间隙地,凿破莓苔。移将鉴湖寒影,放微风、滟滟翠奁开。便有一番荷芰,都无半点尘埃。夜深明月晃闲阶。不负小亭台。尽罗袖盛香,碧筒吸露,一洗胸怀。红莲故家幕府,看新
-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常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作于:(1933年)三月《鲁迅日记》1933年3月2日,诗中“独”作“尚”。
-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年代: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
-
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长相思》 【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
-
上李邕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海。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简析:
-
语义说明:危险或能力不及的事,令人见了就退却不前。 使用类别:用在「顾忌畏缩」的表述上。 望而却步造句:01他有恐水症,所以对水上活动望而却步。 02遇到险阻就望而却步的人,是很难有成就的。 03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