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原文、翻译及赏析_李之仪古诗词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标签: 宋词精选 写景 抒怀《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赏析
这首词,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
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际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 ),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的在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 。”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在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在今山东无棣 )。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下片点明题意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清愁”,指所触起的新愁。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至于愁些什么,词人并未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诗人块然独处,竟无人可为解愁。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却,这里作“岂”解,“却应”即“岂应”。词人目睹凌高欠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但李之仪这里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 》谓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可谓一语中的,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这首词就是明证。
-
其维愚人,覆谓我僭 出自先秦佚名的《抑》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
-
成语发音: 「fēng dāo shuāng jià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冷风似刀寒霜如剑。形容气候寒冷恶劣。也比喻周围人际环境恶劣严酷。 成语出处
-
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出自宋代词人时彦的远役怀人之作《青门饮·胡马嘶风》。词的上片纯写境界,描绘作者旅途所历北国风光,下片展示回忆,突出离别一幕,着力刻绘伊人形象。上片写旅途所见的北国景象
-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作品赏析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莫厌:一作好是。唐
-
出自唐朝诗人韦庄的《台城》 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赏析 台城位于今南京市玄武湖畔,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江南
-
出自唐代苏涣的《变律(本十九首,今存三首)》 日月东西行,寒暑冬夏易。阴阳无停机,造化渺莫测。开目为晨光,闭目为夜色。一开复一闭,明晦无休息。居然六合外,旷哉天地德。天地且不言,世人浪喧喧。毒蜂成一窠
-
全不见红莲映日,翠盖迎风,遮笼,都是那鬼卒神兵四下攻 出自元代尚仲贤的《杂剧·洞庭湖柳毅传书》 楔子(外扮泾河老龙王领水卒上,诗云)义皇八卦定乾坤,左右还须辅弼臣。死后亲承天帝命,独魁水底作龙神
-
罚不当罪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古典文学网提供成语罚不当罪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罚不当罪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成语发音: 「líng xiāo zhī zhì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凌霄:高入云霄的志气。形容远大的志向。 成语出处: 《晋书 慕容垂载记》:“遇风
-
成语发音: 「chē lì zhī mé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笠:斗笠。比喻不因为富贵而改变贫贱之交。 成语出处: 晋·周处《风土记》:“卿虽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