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诗词 > 古诗词鉴赏

红线毯原文、翻译及赏析_白居易古诗词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3-04-23 09:01:04阅读:900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标签: 乐府 目的 讽刺

  《红线毯》译文

  红线毯,是南方女子经过采桑养蚕、择茧缫丝、拣丝练线、红蓝花染制等织织工序,日夜勤织而织就的。

  费尽了心血和汗水染成的红线比红蓝花还要红,织成的毛毯却被铺兽宫殿软上当做软毯。

  披香殿广阔到足有十丈多长,这些红线毯正好与宫殿软面的大小适合而铺满。

  红线毯松软的质软简直受不了任何东西来压,而幽幽的芳香、美丽的图案无人爱惜欣赏。

  美人们兽上面任意踩踏歌舞,她们的纤纤细足陷没于毯内,随便踏践。

  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

  都不如这种丝毯柔软暖和,于是宣州岁岁上贡线毯。

  宣州太守为表对上位者的尽心竭力,令织工翻新花样、精织勤献。

  线毯线厚丝多不好卷送,费就千百劳力担抬入贡。

  得享高官厚禄的宣州太守知道不知道,织就一丈毯,需费千两丝,多么劳民伤财!

  软不知冷暖,劳苦人民却来这生存啊,不要再夺走人民赖以织衣保暖的丝去织就软毯了。

  《红线毯》注释

  红线毯:一种丝织软毯。此类红线毯是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所管织造户织贡的。据《新唐书·软理志》宣州土贡中有“丝头红毯”之目,即此篇所谓“年年十月来宣州”的“红线毯”。

  缫(sāo)丝:将蚕茧抽为丝缕。

  拣:挑选。练:煮缣使熟,又有选择意。

  红蓝:即红蓝花,叶箭镞形,有锯齿状,夏季开放红黄色花,可以制胭脂和红色颜料。

  红于蓝: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

  披香殿: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兽此轻歌曼舞。这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披香殿”原为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兽此软轻歌曼舞,这里借指宫廷歌舞之软。

  可殿铺:亦可作“满殿铺”解。可,适合。

  不胜(shēng):承受不起。

  涩:不柔润。毳(cuì),鸟兽的细毛。

  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精织。加样,翻新花样的意思。

  线厚:是说丝毯太厚。卷不得:是说不能卷起。

  千两丝,不是实指,虚写所耗费蚕丝之多。

  软衣:即软毯。

  《红线毯》简析

  《红线毯》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诗中的一首。这首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的事,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好皇帝的行为加以讽刺,又着重暴露最高统治者为了自己荒淫享乐,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的罪恶。从结尾两句,可以清楚看出浪费那么多的丝和劳力去织地毯,势必导致许多人穿不上衣服。作者在诗中对这种现象进行直接谴责,感情强烈。

  《红线毯》赏析

  《红线毯》一诗揭露了官府为了迎合皇帝不顾民众赋税负担的现实,表达了诗人绝进奉,救时弊的意愿。此诗题注“忧蚕桑之费也”表明其题旨是为忧虑蚕桑耗费之巨而作,因为红线毯是高档丝织品,织毯以茧丝为原料。全诗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五句,记叙用茧线织成红线毯的精工细作的过程。首句“红线毯”乃“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以下四句诗人指出几个动词,准确、精炼地介绍了红线毯制作工艺的顺序:择(茧)——缫(线)——(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织(毯)。从中可见出“红线毯”与“蚕桑之费”的关系。第一部分叙述织毯工艺之复杂精细,虽平平道来。“不务文字奇”(《寄唐生》),但表现出织匠劳动的艰苦紧张,也含寓着诗人深切的同情。

  第二部分从第六至第十四句,绘写已织就的红线毯的精美。先是表现红线毯面积之大:“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可”字极为传神,说明毯与宫殿地面大小正好吻合而铺满,足见地方官阿谀奉承之心计。“十丈余”之毯,可想而知需要耗费的蚕丝之多,化费织匠的劳动之大。诗人“忧蚕桑之费”的感情亦正见于此。 接着是突出红线毯质地的“温且柔”。地毯仅仅面积大而质地精并不足为奇,惟大而细方见其精美绝伦,也才显示出享用者之豪华奢侈,进而更突出“忧蚕桑之费”的题旨。“彩丝茸茸香拂拂”,从视觉与嗅觉两个角度描写红线毯的精致,这是第一层次。“丝茸茸”从视觉角度写其丝缕柔密;“香拂拂”从嗅觉方面写其染有香料所以随风吹拂散发出香气,极写其精美。“线软花虚不胜物”则主要从触觉角度表现其质地松软之美,这是第二层次。毯上织有花的图案,花织得虚空柔软,简直受不了任何“物”来压。但是这样精美之物却是专供美人歌舞践踏,以满足帝王声色之娱的,可见帝王们生活豪华奢侈之极。“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是写线毯绵软有弹性,足可使美人纤纤细足陷没于毯内,这是第三层次。“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这第四层次是以其他毯衬此毯。太原毯、四川锦花褥都算各地名产,但与红线毯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一则生涩而细毛僵硬,一则冰凉而质地单薄,根本比不上红线毯兼温暖与柔软之美。“年年十月来宣州”,第五层次笔锋一转,介绍红线毯之来历,它是每年十月由宣州(今安徽宣城)而来,从而把皇帝的享乐与地方官的进奉挂上钩,渐显题旨,使诗意深化。诗的第二部分极尽描写、衬托、对比等表现手法之能事,淋漓尽致地渲染出红线毯“温且柔”之精美,为下面讽刺、抨击地方官进奉之举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从第十五句至第十九句,抨击进奉者。前两部分写物(“红线毯”)乃是手段,抨击人(“宣州太守”)才是目的。诗人在把物之美写足之后,陡然将讽刺的锋芒直指“宣州太守”,可谓“其言直而切”(《新乐府序》),丝毫不委婉曲折。“宣州太守加样织”一句也属于“其事核而实”(《新乐府序》)。诗人此句原有注:“贞元中,宣州进开样加织毯。”可为证明。“开样加织”与“加样织”同义,都是指宣州太守在原已十分精美的红线毯上增添图样,加厚质地,锦上添花,以博取“龙颜大悦”;并且不知廉耻地自夸其“为臣能竭力”。但是“加样织”要增加多少“蚕桑之费”,却全然不顾。红线毯织作之艰难尚且不论,仅仅是呈奉入宫也要花费大量劳动。因为“线厚丝多卷不得”,竟需“百夫同担进宫中!”由宣州至京城长安路程何止千里,这沿途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又要使红线毯避免日晒雨淋,需要无数的艰辛操劳。诗至此表现出诗人愤恨填膺。

  第四部分从第二十至二十四句,诗人的忧心忡忡已转化为满腔愤怒,并发展到不可遏止的程度。那股“惟歌生民病”的激情促使他几乎是指着“宣州太守”的鼻子厉声呵问,表现了为民请命而“不惧权豪怒”(《寄唐生》)的精神:“宣州太守知不知?”这不是一般的询问口吻,乃是一种反诘语气,是责问,是有力的抨击。他应该知道“一丈毯,千两丝”。“一”与“千”这两个悬殊数字的对比极有分量。“一丈毯”就需“千两丝”,可见“披香殿广十丈余”耗费的蚕丝之多。诗人内心痛苦而愤慨,以致不能不喊出更为震聋发聩的最后两句:“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这是控诉,是怒斥;锋芒毕露,无所畏惧。诗人以“人”与“地”相比照:地本不知寒,却为它铺满地毯;人需温暖却无衣裹体,正如《秦中吟·重赋》所描写的:“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端与寒气,并入鼻中辛。”但是地方官们“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诗人不能不厉声喝止:“少夺人衣作地衣!”这是“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的画龙点睛之笔,使全诗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是“忧蚕桑之费”题旨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正因为诗人有如此真挚浓郁和强烈的感情,才引起读者心弦的共鸣。当然诗人揭露地方官之丑恶,暴露帝王生活之腐化,根本愿望还是补察时政,“愿得天子知”(《寄唐生》),以改革政治,维护封建统治。

  《红线毯》全诗写作上最大特点就是“质而径”“直而切”,或者说“意太切则言激”(《和答诗十首序》),语言质朴直率,感情激烈直露,记事直截了当,通俗易懂。诗人对此曾自评:“所长在于此,所病亦在于此”(《与元九书》)。但此诗基本上是成功的。全诗形式也比较自由,“篇无定句,句无定字”(《新乐府序》),采用以七言为主,间以三言句,长短句配合协调,参差有致,“言”足可为“意”服务,如“一丈毯,千两丝”两个三言出语精炼、有力,对比鲜明,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愤慨之情。此外,全诗非一韵到底,而多处转韵,按诗意的层层递进而转韵,也清晰地表现了诗人感情的发展层次。这都有利于表现“风雅比兴”(《与元九书》)的讽谕内容,所谓“系于意不系于文”(《新乐府序》)是“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生动范例。

TAG标签:

猜你喜欢
  • 梦见屎沾身预示着什么?

    日常生活中大家听到粪便,屎之类的字眼总是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一幅难以言喻的恶心画面,因此人们总是理所应当排斥一切与屎相关的事件,可是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真的所有与屎有关的场景都预示着霉运和晦气吗?

  •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成语组词

    成语发音: 「rén tóng cǐ xīn ,xīn tóng cǐ lǐ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指合情合理的事,大家想法都会相同。 成语出处: 清

  • 宿桐庐馆,同崔存度醉后作(白居易)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宿桐庐馆,同崔存度醉后作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文学家:白居易 sù tóng lú guǎn, tóng cuī cún dù zuì hòu zuò 宿桐庐馆,同崔存度醉后作jiāng hǎi

  • 解襟游胜地,披云促宴筵。

    出自唐代刘孝孙的《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鲜》 解襟游胜地,披云促宴筵。清文振笔妙,高论写言泉。冻柳含风落,寒梅照日鲜。骊歌虽欲奏,归驾且留连。

  • 卧鼓偃旗

    卧鼓偃旗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卧鼓偃旗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卧鼓偃旗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 《隽不疑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隽不疑字曼倩,渤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1),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2)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

  • 固百代之过客,岂神灵之亦然文言文赏析

    固百代之过客,岂神灵之亦然文言文赏析   维乙未仲秋,清风始寒。瑶魄行空,太阴灵见。遂风而出,茫茫银汉。莹珠凝翘,蛩鸣苦蝉。长星貌繁,柳台影倩。湖纹举铜,光烨阑干。周楼辉映,朋

  • 天门街里倒天枢,火急先须卸火珠。

    出自唐代李休烈的《咏铜柱》 天门街里倒天枢,火急先须卸火珠。计合一条丝线挽,何劳两县索人夫。

  • 弗慎厥德

    出自先秦佚名的《五子歌》 皇祖有训。 民可近。 不可下。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予视天下愚夫愚妇。 一能胜予。 怨岂在明。 不见是图。 予临兆民。 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 为人上者。 奈何不敬。 训有

相关栏目: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古诗词鉴赏
  • 古诗词考题
  • 先秦诗歌
  • 汉朝诗歌
  • 近当代诗歌
  • 汉赋精选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