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原文、翻译及赏析_谭嗣同古诗词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标签: 初中古诗 地方 写景《潼关》译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潼关》注释
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潼关》赏析
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潼关》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全诗意思及赏析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出自唐代诗人岑参作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此诗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开头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
-
出自唐代章孝标的《归海上旧居》 乡路绕蒹葭,萦纡出海涯。人衣披蜃气,马迹印盐花。草没题诗石,潮摧坐钓槎。还归旧窗里,凝思向馀霞。
-
出自唐代窦叔向的《夏夜宿表兄话旧》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
语义说明:各有长处和特色或各有其长期存在的价值。 使用类别:用在「各有所长」的表述上。 各有千秋造句:01刘邦及项羽才略各有千秋,均为一时豪杰。 02乒乓球的握拍法,不论直拍或横拍,各有千秋。 03这
-
和王成之同赵达明游西湖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文学家:何澹 hé wáng chéng zhī tóng zhào dá míng yóu xī hú 和王成之同赵达明游西湖zhǐ duì xī
-
梦见猪圈是什么意思梦见猪圈,吉兆,预示着你的生活会很幸福。已婚的女人梦见猪圈,在近期你可能会怀上小宝宝。青年男女梦见猪圈,恭喜你们不久就要结婚了哦。商人梦见猪圈,在近期请多多注意你的生意,可能会受到财
-
这首词题记为“暮春别李公择”,李公择是东坡老友,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交情更笃。这是一首送别词。"> 恰相逢陡恁般厮间别,望阳关永远山叠
恰相逢陡恁般厮间别,望阳关永远山叠 出自元代佚名的《【越调】斗鹌鹑 元宵》 圣主宽仁,尧民尽喜。一统华夷,诸邦进礼。雨顺风调,时丰岁丽。元夜值, 风景奇。闹穰穰的迓鼓喧天,明晃晃的金莲遍地。【紫
-
出自唐代李中的《竹》 森森移得自山庄,植向空庭野兴长。便有好风来枕簟,更无闲梦到潇湘。荫来砌藓经疏雨,引下溪禽带夕阳。闲约羽人同赏处,安排棋局就清凉。
-
出自宋代王学文的《摸鱼儿(送汪水云之湘)》 记当年、舞衫零乱,霖铃忍按新阕。杜鹃枝上东风晚,点点泪痕凝血。芳信歇。念初试琵琶,曾识关山月。悲弦易绝。奈笑罢颦生,曲终愁在,谁解寸肠结。浮云事,又作南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