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原文、翻译及赏析_岑参古诗词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标签: 咏物 柳树 抒怀《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译文
我故地重游,宛若以前从外地回家。
汾河岸上袅娜垂柳,似乎还识旧人,欲著人衣,依依难舍。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注释
一本诗题无“平阳郡”。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
宛似:好象。归:回到家里。
可怜:可爱。
依依:形容柳树对人依依惜别的情态。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赏析
诗人重游小时居住地,恍然多少往事涌上心头。诗人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千头万绪,欲言还止,而诗人只撷取河边杨柳意象来传情达意。
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之物是“汾上柳”,所抒之情是重返旧地的欢快喜。柳树本是一种没有感情的植物,而诗中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树以动人的情感。诗的语言很平常,如说白话,可是一个“归”字写出了诗人对旧居的怀恋,故地重访,就像当年回家一样,自然而然,信步走来,写出对环境的熟悉和亲切感。旧地的一切,都像自家人一样朴实真切,亲在骨子里。就连汾河边的柳树,微风拂来,依依流连,像是对作者打招呼,亲昵可爱。
诗的后两句比拟手法新颖、别致。特别是“也依依”三个字,不仅写出了柳树的娇娜可爱,而且把柳树对作者的不舍之情、留恋之意,生动地表达出来。而这种动人的话态,是作者重到“此地”,即题中“平阳郡”的心境的具体写照,是“宛似归”的形象描绘。这种物与情、情与境交织在一起的描写。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使所咏之物栩栩如生,使所抒之情历历可睹。而且不正面说自己见到河边柳树生起依依之情,却说柳对人依依,对面下笔,赋予柳以人格和情感,便使诗中平添一种感情交流的温馨之情,艺术效果高超。
诗人撷取河边杨柳意象来传情达意。自古即有折杨柳送别的风俗,古诗中亦屡见不鲜,诗人能化陈出新,意巧语奇。诗中即浓缩了诗人哽咽难述的追怀,记载着诗人当初与旧邻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动人画面,也凝聚着诗人对故地的深厚感情。言短而意长,语浅而情深,杨柳依依之貌形象生动,俏如丽人,直有画面效果。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创作背景
岑参曾于天宝五、六载(746—747)游晋、绛,此诗当作于此时。一本题下有注“参曾居此郡八九年”,可知这首诗是作者重回旧地有感之作。
-
一意孤行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一意孤行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一意孤行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出自五代李煜的《木兰花·晓妆初了明肌雪》 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
出自先秦佚名的《小弁》 弁彼鸴斯,归飞提提。民莫不穀,我独于罹。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心之忧矣,云如之何? 踧踧周道,鞫为茂草。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假寐永叹,维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 维桑与梓,必
-
隆中对的课内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
脑筋急转弯题目:黑人吃黑的东西叫什么? 脑筋急转弯解析:黑人吃黑色的东西,简称黑吃黑。 脑筋急转弯答案:黑吃黑
-
成语发音: 「bú dǎ bú xiàng shí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 成语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
-
出自唐代佚名的《封泰山乐章。凯安》 烈祖顺三灵,文宗威四海。黄钺诛群盗,朱旗扫多罪。戢兵天下安,约法人心改。大哉干羽意,长见风云在。
-
出自唐代郑巢的《送边使》 关河度几重,边色上离容。灞水方为别,沙场又入冬。曙雕回大旆,夕雪没前峰。汉使多长策,须令远国从。
-
成语发音: 「shēn sī shú lǜ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反复深入地考虑。 成语出处: 《楚辞·渔父》:“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史记·穰侯
-
寄远其四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文学家:李白 jì yuǎn qí sì 寄远其四yù zhù luò chūn jìng。玉箸落春镜。 zuò chóu hú yáng shuǐ。坐愁湖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