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原文、翻译及赏析_徐锡麟古诗词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标签: 爱国 人物 赞美 将士 励志 边塞 情感 场景《出塞》译文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出塞》注释
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
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
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玉关:即玉门关。这里借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解:知道,懂得。沙场:战场。
何须:何必要。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出塞》赏析
“拼将热血洒疆场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这开篇的两句,诗人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而且这两句,也是非常好理解;对于出征的士兵来说,应该要高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有要决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玉门关去。其实这更多的是诗人一种内心的表现,由于当时的满族从关外,入主中原,使得很多的文人,都有这着这样的一种抱负,但是徐锡麟这首诗,则是显得更为独特,也更加的霸气。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只解”是说心中所存唯一的念头,排除了其他的种种想法。古人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很崇尚为国而死,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等等,其中尤以为国捐躯被看作无上光荣的事,尤其是战场上为国牺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荣幸。这句诗正好体现了上述内容,强调了“为国”二字。
末句,总领全诗,从反面讲,为国牺牲、战死沙场,既然是人生最大的荣幸之事,那么,对于尸体归葬的问题,就不必考虑了。“徐锡麟把东汉时期马援“马革裹尸”的思想又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他用了“何须”两个字,认定了只要为国牺牲不问其它;至于尸体归葬故土的问题,并不重要,所以才说“何须……还!”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出塞》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
明-解缙小儿何所爱,爱此芝兰室。更欲附飞龙,上天看红日。形式: 五言绝句押[质]韵会员贡献还没有译注信息翻译这首诗词收录诗词(387)首解缙(明)成就不详经历一字缙绅,、喜易,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
标同伐异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标同伐异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标同伐异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九牛一毫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九牛一毫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九牛一毫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奕秋文言文翻译 奕秋一文说明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的道理。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奕秋文言文翻译,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奕秋文言文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
-
成语发音: 「niǎo jí lín cuì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鳞:鱼;萃:聚集。象鸟类或鱼类那样聚集在一起。形容聚集得很多。 成语出处: 汉·张衡
-
元-程文海海鹤松间襟韵,梅花雪后精神。皇家蓍蔡老元臣。彝常千载事,品物四时春。人道聪山毓秀,秀如嵩岳生申。寿身寿国寿斯文。三阶明紫极,一气转洪钧。形式: 词词牌: 临江仙会员贡献还没有译注信息翻译这首
-
出自唐代尚颜的《寄刘逸士》 无愁无累者,偶向市朝游。此后乘孤艇,依前入乱流。高眠歌圣日,下钓坐清秋。道不离方寸,而能混俗求。
-
出自唐代吴筠的《高士咏。东方曼倩》 东方禀易象,玩世隐廊庙。栖心抱清微,混迹秘光耀。玄览寄数术,纳规在谈笑。卖药五湖中,还从九仙妙。
-
【题 解】此文是柳宗元在永州时期写的一组寓言《三戒》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旨在讽刺那些本无才能却身居要位、仗势欺人的达官显贵。“黔驴技
-
出自南北朝佚名的《华山畿》 长鸣鸡,谁知侬念汝,独向空中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