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边楼原文、翻译及赏析_薛涛古诗词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标签: 写景 抒情《筹边楼》译文
筹边楼高耸入云窗外一片清秋,气势雄伟豪壮威震西川四十州。
各位将领不要贪图羌族的骏马,楼的最高层可看到边塞的尽头。
《筹边楼》注释
筹边楼:唐代名楼,位于成都西郊。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十月李德裕出镇西川节度使,次年秋为筹划边事所建,故名。
八窗秋:凭窗远眺,可见八方秋色。
壮压:谓高楼可震慑川西四十州之广阔土地。
西川:四川西部,为唐边境。
四十州:一说“十四州”。
羌族:古代羌族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西部,总称西羌,以游牧为主。
边头:边塞前沿。
《筹边楼》赏析
《筹边楼》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筹边楼壮观景色的描绘和时过境迁、时移事异的感叹,表现了诗人托时感事,忧心国事的真挚感情。前二句侧重叙述、描写,写出楼的高峻、壮观,点明筹边楼扼川西首府形胜之地。后二句侧重议论、感慨,严正批评边将的短见与贪婪。
诗的开首两句写楼。说“平临云鸟”,则楼之高峻可知;说“八窗秋”,则天旷气清、四望无际的情景可见。次句“壮压西川四十州”,着一“壮”字,点明筹边楼据西川首府形胜之地。两句不但写得气象雄浑,而且连李德裕当时建楼的用意,诗人百端交集的今昔之感,也都包含其中。后两句寓严正谴责于沉痛慨叹之中,便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意思是说,由于将军们的目光短浅,贪婪掠夺,召来了与羌族的战争,而他们又没有抗御的能力,以至连这西川的首府成都,都遭受战争的威胁。
诗以“最高层处见边头”作结,这“高”,这“见”,和首句的“平临云鸟”遥相呼应;而“见边头”,则和次句的“壮压西川”是个鲜明的对照。意思是这座巍然耸立的高楼,它曾经是全蜀政治军事的心脏,成为西川制高点的象征;而此时时过境迁,登楼便能看到边地的烽火了。通过这样的对照,西川地区今昔形势的变化,朝廷用人的得失,都从这座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建筑物集中地表现了出来;而诗人感时伤事、忧深思远的心情,亦即杜甫所说“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还仗出群才”(《诸将》)之意,也就深情若诉了。再从句法上来看,“诸将”句陡然一转,与上文跳脱开来,而末句又一笔兜了回来,仍然归结到筹边楼,说的仍然是登楼眺览,真是硬语盘空,力透纸背。
此诗前两句写景,气象万千;后两句叙事,说明时移势异。诗人的沉痛感受与前两句的壮伟大不相同,在前后对比描写之中,充分显示出女诗人心系国势盛衰的宏深器识和忧国忧民的生动形象。在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里,有议论,有感慨;有叙述,有描写;有动荡开阖,有含蓄顿挫,在中唐诗中并不多见。
《筹边楼》创作背景
李德裕建筹边楼,不仅供登览之用,而且与军事有关。在他的任内,收复过被吐蕃占据的维州城,西川一带一直很安定。大和六年(832)十一月,李德裕调任离蜀,此后边疆纠纷又起。这时,薛涛已是七十左右的老人了。她感慨时事,写了这首诗。
-
宋-丁天锡高馆含秋溪水平,白云一榻临空清。云影天光入怀抱,玉楼银阙无人行。滔滔活水源头落,却笑奔流争万壑。雪照梅檐坐月明,露泻荷盘见鱼跃。长安车马多富儿,汗流浃背尘满衣。谁识君心有真乐,沙头白鸟犹忘机
-
进学解 作者: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2]。拔去凶邪,登崇畯良[3]。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
-
文言文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之势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今人臣之所誉者,人主之所是也,此之谓同取;人臣之所毁者,人主
-
清末近现代初-吴妍因慈父荆扉倚夕晖,悠悠未定是耶非。年来空念家山好,何日相携得竟归。形式: 七言绝句押[微]韵会员贡献还没有译注信息翻译这首诗词收录诗词(482)首吴妍因(清末近现代初)成就不详经历不
-
出自唐代尚颜的《言兴》 矻矻被吟牵,因师贾浪仙。江山风月处,一十二三年。雅颂在于此,浮华致那边。犹惭功未至,谩道近千篇。
-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译文及赏析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隐士,字通明,所以后世称其为陶通明。下面是由小编为你精心编辑的文言文《答谢中书书》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答谢中
-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
-
成语发音: 「zhēn chā bú jìn ,shuǐ pō bú jì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比喻一个集团非常排外,不容易打进去,也比喻一个人坚持
-
成语发音: 「fèn chuáng tóng mè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比喻虽所做之事不同,但打算一样。 成语出处: 清·黄宗羲《宪副郑平子先生七
-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