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岁感事原文、翻译及赏析_曹松古诗词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标签: 忧国忧民《己亥岁感事》译文
大片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
请你不要再提封侯的事情了,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己亥岁感事》注释
泽国:水乡。
樵苏:樵:砍柴。苏:割草。指日常生计。
《己亥岁感事》赏析
此诗题作《己亥岁感事》,题下注:“僖宗广明元年”按“己亥”为广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诗大约是在广明元年追忆时事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而作。“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这就是所谓的“泽国江山入战图”。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随着战乱而来的是生灵涂炭。打柴为“樵”,割草为“苏”。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乐了。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复得。用“乐”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寻味。
古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来记功,战争造成了残酷杀戮,人民的大量死亡。这是血淋淋的现实。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的沉痛呼告。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的“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收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了。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生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将功成万骨枯”。它词约而义丰。与“可怜白骨攒孤坟,尽为将军集战功。”(张宾《吊万人冢法》)之句相比,字数减半而意味倍添。它不仅同样含有“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的现实内容;还更多一层“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李白《战城南》)的意味,极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的牺牲的高昂代价换取的。其次,一句之中运用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眩目。这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运用,都很接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他们从不同侧面揭示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
原文李常久,临朐人。壶榼于野,见旋风蓬蓬而来,敬酹奠之。后以故他适,路旁有广第,殿阁弘丽。一青衣人自内出,邀李,李固辞。青衣人要遮甚殷,李曰:“素不相识,得无误耶?”青衣云:“不误。”便言李姓字。问:
-
出自唐代耿湋的《夜寻卢处士》 月高鸡犬静,门掩向寒塘。夜竹深茅宇,秋庭冷石床。住山年已远,服药寿偏长。虚弃如吾者,逢君益自伤。
-
出自唐代林宽的《送李员外频之建州》 勾践江头月,客星台畔松。为郎久不见,出守暂相逢。鸟泊牵滩索,花空押号钟。远人思化切,休上武夷峰。
-
作品简介《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通过写道士所居环境的静穆清幽,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全诗
-
出自宋代陈恕可的《桂枝香(天柱山房拟赋蟹)》 西风故国。记乍免内黄,归梦溪曲。还是秦星夜映,楚霜秋足。无肠枉抱东流恨,任年年、褪匡微绿。草汀篝火,芦洲纬箔,早寒渔屋。叙旧别、芳篘荐玉。正香擘新橙,清泛
-
出自唐代刘得仁的《春日雨后作》 朝来微有雨,天地爽无尘。北阙明如画,南山碧动人。车舆终日别,草树一城新。枉是吾君戚,何门谒紫宸。
-
成语发音: 「jiāo bì lì zhǐ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交臂:两手反缚;历指:古代拶指的刑罚。象罪犯两手反缚、受拶指的刑罚一般。形容痛苦万状,
-
梦到剃光头什么意思?得此梦,五行主木,情感之事多有不顺,与他人间有纠葛之想法,彼此相处多为不和,凡事应有隐忍之心,因小失大者得不偿失,春天梦之吉利,秋天梦之不吉利。
-
梦是一个人心灵的剧目,每个人都会做梦,每个人都是心灵的剧作家。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不做梦,做梦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特点。梦境不可以预测,难以捉摸,每个人的思想不同,能够产生的梦境也会有很大的区别,现实的意
-
成语发音: 「rú xūn rú chí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埙、篪、乐器名。这两种乐器合奏时,埙唱而篪和,用以比喻两物之响应、应和。 成语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