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中国人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
作为一个植根于中国、发展在海外的研究领域,汉学的发展历经游记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汉学、中国研究等多个阶段。从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算起,学院式、专业化的中国研究至今走过了整整200年,已经从传统的人文学研究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长期以来,海外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图像,并以此影响到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观念的认识乃至国家政策的制定。现在,全球有近万名专业汉学家,每年毕业的汉学博士有近千名,每年海外出版的汉学著作有几百部。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与世界的交互影响,决定了由东学与西学熔铸而成的汉学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是中国人认识自己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一面镜子,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是向世界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力量。
曾几何时,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中国学术从传统的经学转变为近代、现代学术,除其自身演进的原因之外,重要的外在因素就是与海外汉学的互动。从远处说,明清之际实学兴起,这与耶稣会入华有直接的关系。被胡适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清乾嘉学派,其学问转向就受到在华传教士的直接影响,这是西方早期汉学与中国近代学术的互动。晚清以降,民国以来西方汉学的发展直接刺激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对中国现代学术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为这样,海外汉学家在一些方面的研究高于国内同行,研究方法的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水平,从而为世界认识中国开拓了新的路径。然而,或许也正因为这样,西方研究方式与东方文化本体之间存在的先天异构,西方汉学家在认识中国社会及其文化时所处的时代差异,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本体的误读和谬解。此外,文化交流渠道不够畅通、文化交流的心态不够包容等原因,也使得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研究如隔靴搔痒,文不对题,使汉学研究的效率大打折扣,也使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路径受到阻碍。
今天,全世界都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渴望获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中国也渴望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丰富的自己。而汉学研究的最终使命就是要帮助中国加深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识,向世界阐明中华文明的价值精髓和现实活力。在东方与西方相遇的路途上,汉学家的角色也越来越受重视。培养更多的海外汉学家,为他们提供认识中国的机会、了解中国的渠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大的意义。
汉学家的培养,汉学的发展,不仅仅是中国的课题,也是全世界今天都在关注的课题。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不同文化的内在力量相互辐射,人类社会的文明也将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
溶溶一叶不成衣。恰待弄春晖。幽懒意迟迟。只可向、山中自怡。清歌遏玉,娇鬟*翠,纤月映蛾眉。来往且孤飞。问行雨、巫咸未知。
-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解】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衣解
-
上汝州郡楼 李益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境界苍凉,寄意深远。诗的首句中,“黄昏鼓角
-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①,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②,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①双
-
早在朱允炆为皇太孙时,他就对诸皇叔手中的权力深感忧虑,曾与伴读老师黄子澄定削夺诸王权力之计。即位之后,即付诸实践,与齐泰、黄子澄一同策划削藩之策。齐泰认为先从燕王朱棣下手,而黄子澄则认为先从周王朱
-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江南地迥无尘。老天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
记得最初接触《墨子》是在读中学时,课文中节选有《非攻》一段,算起来已有三十多年,原以为关于《墨子》的基本问题已经解决,近来读《墨子》才知道,关于墨子的中心思想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搞清楚。韩非子在《韩非子。
-
点绛唇 【宋】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
青女飞来汗漫游。素娥相赏玉为舟。三千年也蟠桃熟,万岁山高锦树秋。开寿域,望神州。日华云影思悠悠。愿将江汉清风颂,镌向崧崖最上
-
历史上真正的女汉子,在于巾帼不让须眉,在于大事上的敢作敢为、果断豪迈,这种女性“汉子”般的气概,表现在自身的婚恋上,尤其能彰显其率性大胆。 历史上有这么几位,看看就知道什么才是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