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竹图》记(清)朱彝尊
予性癖好竹。甲申后[5],避兵田舍,凡十余徒,必择有竹之地以居。其后客游大同,边障苦寒,乃艺苇以代竹。既而留山东,见冶源修竹数百万[6],狂喜不忍去。归,买宅长水上,曰“竹垞”。叔子过予,言金精之峰十有二,其一曰翠微,易堂在其上[7]。梧桐、桃李、橘柚皆植,独竹不生。种之,自叔子始。近乃连冈下上,无非竹者。盖予两人嗜好适同也。珍木之产,由两叶至寻尺[8],岁久而林始成。又或萎于霜,或厄于闰[9]。若夫竹,苟护其本,则末乃直上,匪特有君子之守而已[10]。其勃然兴起,突怒无畏,类夫豪杰之士,拔泥涂而立加万夫之上。
皮子居易堂读书且二十年,天下无知叔子者。一旦乘扁舟,下吴越,海内论文者,交推其能,若竹之解于箨而骤干夫烟霄也[11]。文章之为道,亦犹种竹然,务去其陈根,疏而壅之。其生也,柯叶必异[12]。然则叔子毋恃其已学者而可矣!
注释:
[1]宁都:今属江西省。魏叔子:即魏禧,见《吾庐记》作者介绍。江都:今江苏扬州市。[2]辛亥:指康熙十年(1671)。[3]戴苍:字葭湄,原籍武陵(今湖南常德)。清代画家。善写照,亦工山水人物。[4]金精之山:金精山,在江西宁都西北,即石鼓山。山有十二峰,峰顶皆石,望之如阵云。[5]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是年明亡。[6]冶源:在山东临朐县西南。[7]易堂:魏禧的书斋名。[8]寻尺:八尺。古代称八尺为一寻。[9]厄于闰:谓时运不济。苏轼《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自注:“俗说黄杨岁长一寸,遇闰退三寸。”[10]匪:非。[11]箨(tuò):竹皮,笋壳。[12]柯:树枝。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出生于破落世家,早慧,被目为神童。少年时摒弃科举仕进之路,与明末爱国文人顾炎武、屈大均等过从甚密。直至康熙十八年(1679),始应博学鸿词试,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明史》的修撰。后曾出典江南省试。康熙三十一年(1692)归里,专事著述。他是清初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家兼学者,兼擅诗词文。诗与王士禛齐名,被称为“南朱北王”。其词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并峙词坛。其著作有《曝书亭集》八十卷,《日下旧闻》四十二卷,《经义考》三百卷,并选辑了《明诗综》一百卷,《词综》三十六卷等。
本文选自《曝书亭集》卷六十六。这是一篇为戴苍替魏禧画的《看竹图》作的图记,写于康熙十一年(1672)。文章从自己的爱竹成癖说起,说到魏禧有此同好。进而展开了对竹的赞美,称它不仅“有君子之守”,而且“突怒无畏”,像“豪杰之士”。作者又进一步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说竹的“解于箨而骤干夫烟霄”,真像魏禧的由默默无闻而被“交推其能”的扬眉吐气。而且再进一步把文章比作种竹,“务去其陈根,疏而壅之。其生也,柯叶必异。”文章写得很别致,不失为诗人的想象与气质。
-
一个人之所以平庸,很大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真正决定一个人高度的,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能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并把它做到极致,你就是人生赢家。
-
翠苑红芳晴满目。绮席流莺,上下长相逐。紫陌闲随金轹辘。马蹄踏遍春郊绿。一觉年华春梦促。往事悠悠,百种寻思足。烟雨满楼山断续。人闲倚遍阑干曲。
-
焚书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注释: [1]伴随著书本(“竹帛”)化成青烟消散,“万世帝业”的
-
爱金衣公子,偏占得,绿杨堤。喜蔼蔼韶光,熹熹曙色,恰恰娇啼。惊飞。踏翻花影,曳残声、犹在画楼西。仙客词添琴谱,佳人梦断罗帏。庞眉。退叟命新题。雅宇重名姬。笑银蝶交关,青鸾相对,紫燕双栖。凄迷。暮年□□
-
去年春正月,渡江访足下,留信宿[1],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皆有奇气。足下固不自信,而谬以仆之文有合于古人矩矱[2],因从问其波澜意度所以然者[3]。仆回秦淮,将欲检箧中文字[4],悉致之足下,
-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鳌
-
南柯一梦: 南柯一梦出自《南柯太守传》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常用作浮生无常之典故。五代·刘兼《偶有下殇因而自遣》诗:“南柯太守知人意,休问陶陶塞上翁。”清middot
-
洞仙歌 晁补之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 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兰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 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
-
[南吕]四块玉·闲适 关汉卿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 闲将往事思量过。 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
-
第一、专业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以中国上古至近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文体的嬗变、发展;作家、作品、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等。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