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某·(清)周亮工
仆每见誉人著书者,辄曰:“似郭注庄[3]。”盲人[4]缘此,遂欲与作者对垒。若足下此注,不过因世人不见老杜真面目,直以杜还杜[5]耳。但约本之名,不甚惬鄙意,欲更之曰《杜还》[6]。老杜被学者挦[7]剥殆尽,又被注者摘索无遗,不得不褴褛筚路[8],逃之无何有之乡[9]。直遇足下姑得咏“生还偶然遂”[10]也。勿论自来诗文书画,直当以笔还笔,墨还墨,而注古人者更当以古人还古人。得一“还”字,杜诗从此无事矣!
仆昨谓朱振公使君[11]:“安得聚半岁粮,闭此君于深山老屋中,俾早成此书,使老杜‘直从巴峡穿巫峡’[12],使我辈从羌村邻人后早作墙头观耶[13]?”振公亦为失笑。
——赖古堂集
注释:
[1]杜诗:指唐代杜甫诗。约本:简本。[2]钩深索隐:本指探索隐秘。此处意为穿凿附会,作繁琐的考证。[3]郭:指郭象。西晋哲学家,字子玄,好老庄之学。曾把向秀的《庄子注》述而广之。然评论者认为发挥过多,致离庄子本意。[4]盲人:无知的人。[5]以杜还杜:恢复杜甫的本来面目。[6]《杜还》:作者所拟书名。[7]挦(xián闲):取。[8]褴褛筚路:褴褛,衣裳破旧;筚路,柴车。意为穿破农,驾柴车。按此语本作“筚路褴褛”,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褴褛,以启山林。”[9]无何有之乡:犹言乌托邦,不存在的地方。语出《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10]“生还偶然遂”:杜甫诗《羌村三首》:“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11]朱振公:未详。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称呼。明清时代用以称知府。[12]“直从巴峡穿巫峡”: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3]使我辈句:从杜甫句中演化出来,参见注[10]。
周亮工(1612—1672),清初文学家。字元亮,号栎园,又号减斋,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崇祯十三年(1650)进士,任潍县知县。入清,官至户部右侍郎,曾被劾下狱,后遇赦得释。其诗文均佳,晚年尽焚其稿。传世《赖古堂集》二十四卷,是他的子孙搜录佚文编纂而成。他著有《因树屋书影》,并编有《赖古堂名贤尺牍新钞》等书。
一些从事注释前人作品的人,往往置原著于不顾,而恣意穿凿附会,其结果是离题万里,把前人作品弄得面目全非。周亮工对这种风气的批判,十分深刻。
-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
金凤钗分,玉京人去,秋潇洒。晚来闲暇,针线收拾罢。【幺篇】独倚危楼,十二珠帘挂,风萧飒。雨晴云乍,极目山如画。【混江龙】断人肠处,无边残照水边霞。枯荷宿鹭,远树栖鸦。败叶纷纷拥砌石,修竹珊珊扫窗纱。黄
-
君子有所畏,所畏真谛也;君子有所不畏,不畏惊险也。圣人孔子的良训犹在耳边回响,光阴不过百代之过客,人生在世,要做就应当做真正的勇者。
-
儒家、道家、佛家是我国文化史上三种重要的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中国人文精神,尤其表现在人生智慧上。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尽心知性而知天。道家老子
-
折桂令·丙子游越怀古 乔吉 蓬莱老树苍云。 禾黍高低。狐兔纷纾半折残碑。 空馀故址。总是黄尘。 东晋亡也再难寻个右军。 西施去也绝不见甚佳人。 海气
-
雨霖铃①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②初歇。都门帐饮③无绪,留恋处,④兰舟摧发。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⑥念去去千里烟波,⑦暮霭沈沈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
-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作品赏析【注释】:此词写夏日黄昏丽人昼梦方醒、晚妆初罢、酒脸微醺的情状。全词婉转有致,犹如一幅别具韵味、浓墨重彩的
-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三千余年漫长而又辉煌的诗的历史。 诗以言情,诗以道志,诗以赋形,诗以析理。 在中国,不学诗,无以言。 因为, 诗是一个民族心灵徜徉的脚步,诗是你和我共同的心路历程。 诗为
-
菲菲香雪。更照溶溶月。管被司花嫌太洁。故遗啼鹃溅血。方舒笑脸迎丹。两声深院珊珊。有底春愁未诉,向人红泪阑干。
-
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对花无信花应恨,直恐明年便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