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爽字慈明,幼而好学”原文及译文解析
荀爽字慈明。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而称之,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举爽至孝,拜郎中。对策陈便宜曰:“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今公卿群寮皆政教所瞻,而父母之丧不得奔赴。夫仁义之行,自上而始;敦厚之俗,以应乎下。事失宜正,过勿惮改。臣窃闻后宫采女五六千人,冬夏衣服,朝夕禀粮,耗费缣帛,空竭府藏,空赋不辜之民,以供无用之女。臣愚以为诸非礼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妃合。一曰曰省财用,实府藏。二曰修礼制,绥眉寿。三曰宽役赋,安黎民。此诚国家之弘利,天人之大福也。”奏闻,即弃官去。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其君父及诸名士,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献帝即位,董卓辅政,复征之。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因从迁都长安。爽见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将共图之,亦与司徒王允及卓长史何颙等为内谋。会病薨,年六十三。
论曰:董卓当朝,申屠蟠、玄竟不屈以全其高。爽已黄发矣,独至焉,未十旬而取卿相。或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①也,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②则濡迹③以匡时。观其逊言迁都之议,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故逶迤也。
(节选自《后汉书·荀爽传》,有删改)
注:①大致:致,思想的趋归;大致,意即重大选择。②陵夷:衰颓,衰落。③濡迹:驻足,喻出仕。
4.下到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B.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奎宛隆/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C.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D.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毒/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砖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通过举孝廉,在社会上形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
B.私谥:古时人死后由亲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与朝廷颁赐的不同。凡隐士之谥皆为私谥,如晋陶渊明谥为“靖节”,宋林逋谥为“和靖”。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除“社稷”外,“宗庙”也可以用来代表国家。
D.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为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来指老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即用此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爽勤奋好学。他十二岁时就能读懂《春秋》《论语》,遭党锢之锅后,隐居十几年,专心从事写作,终成一代大儒,
B.荀爽倡导孝道。他认为公卿百官是老百姓的榜样,应该改正父母去世时不回家居丧尽孝的错误,要带头施行仁义。
C.荀爽关心民生。他建议朝廷遣散过多的宫女,让她们结婚成家,认为这样做可以减省赋役,安定百姓,利于国家。
D.荀爽忧心国事。他虽受权臣董卓重用,却不与之同流合污,而是暗中谋划迁都长安之事,可惜因病去世,没能重振国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尉杜乔见而称之,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5分).
(2)或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也。(5分)
参考答案
4.C
5.B(“凡隐士之谥皆为私谥”说法绝对,林逋的谥号“和靖先生”就是皇帝颁赐的。)
6.D(迁都长安的是董卓,荀爽在此事上不愿参与意见(“逊言迁都之议”),荀爽暗中图谋是要对付董卓。)
7.(1)太尉杜乔见了称赞他,荀爽就更加深入思考研究儒家经典,喜庆丧吊活动他都不参加,朝廷有征召他也不答应。(得分点:耽思,庆吊,征命各1分,句意2分)
(2)有人怀疑他违背了(平素的)志向,我仔细斟酌荀爽当时的思想,认为出而用世,退而隐居是君子为人的大节(大关键)。(得分点:乖,趣舍,出处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荀爽字慈明。他从小好学,十二岁就读懂了《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了称赞他,荀爽就更加深入思考研究经书,有喜庆丧吊活动,他都不参加,朝廷有征召,他也不答应。颍川流行这样一句话:“荀家八条龙,慈明世无双。”
(桓帝)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以“至孝”推举荀爽,被任命为郎中。他回答策问陈述了他认为国家应办的事宜说:“汉朝的制度要天下的人都诵读《孝经》,选官吏也是推举孝廉。现在公卿百官都是政治与教化的榜样,而父母逝世了却不能回去居丧尽孝。仁义之行,要从上面开始做起,敦实纯朴的风俗,才能传到下面响应。事情做错了,应该改正,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我听说后宫宫女有五六千人,使唤服侍的还在这以外。冬夏的衣服,早晚的粮食,耗费着丝绸布帛,使国家府库空虚,(以至)白白地向无罪百姓征收赋税,用来供养无用的宫女。我认为那些不是以礼聘娶的且又没宠幸过的宫女,一概都遣散出去,使她们能够婚配。一是可以节省财用,充实府库;二是可以完善礼制,获得长寿;三是可以减省赋役,安定百姓。这实在是国家的最大利益,天人的伟大幸福啊!”奏章呈上之后,他就弃官离开了。
后来,遭到党锢之祸,荀爽隐居于东海边,又南逃到汉水边。这样过了十多年,在家专门从事写作,于是被称为大儒。时人多不为妻子服丧,即使在父母丧期仍有吊丧问疾的,又私自给其长辈及一些名士死后赠谥号。(对于这些做法)荀爽都引经据典申明大义,用经典来纠正,虽说没有全部改变,也很有一些改进了。汉献帝即位,董卓掌权,又来征聘他。荀爽想逃避任命,来使催迫得很紧,没法离开,因而被任命为平原相。(上任时)走到宛陵,又被追回任为光禄勋。到任办事刚三天,又被升任司空。于是跟随迁都到了长安。荀爽见董卓残忍暴虐愈益严重,必定会危害国家社稷,他所推举任命的都是一些有才干有智谋的人,准备与他们一起对付董卓,并和司徒王允及董卓府中长史何颙等人为内应。恰遇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三岁。
史官评论说:董卓当权,申屠蟠、郑玄最终不肯屈从而保全了他们的高风亮节。荀爽已经年老了,只有他去应聘,不到百天就取得卿相之位。有人怀疑他违背了(平素的)志向,我仔细斟酌荀爽当时的思想,认为出而用世,退而隐居是君子为人的重大选择(重大关键)。时运平顺(天下太平)时,就弘扬大道以实现自己的志向;国运衰落(国家危亡)时,就应该投身问世以匡救时难。看他不参与关于迁都的朝臣争议,以及后来暗中图谋董卓,几乎能振兴国运,这正是所说的“大直若屈”啊。
-
文言文《楚人学齐语》阅读理解 楚人学齐语 【原文】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
-
出自先秦屈原的《九章》 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令五帝使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竭忠诚而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忘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
-
【诗句】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
佛教在市场经济转轨中的机遇与挑战--兼论当代中国宗教的若干理论问题 王雷泉 统计数字表明,传播媒体时时使用的“宗教热”一词,是在文革中处于冰点以下的宗教,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升向
-
出自元代郑光祖的《杂剧·辅成王周公摄政》 楔子(微子一折)(驾上,宣住)(正末扮太师上,开)自家姬姓,周家嫡族,现为太师。从先考文王时,参预国事,至今上武王,一同克商伐纣。官里与诸侯会于鹿台,宦唤某,
-
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飞琼伴侣,偶别珠宫,未返神仙行缀。取次梳妆,寻常言语,有得几多姝丽。拟把名花比。恐旁人笑我,谈何容 "> 古意全诗意思及解析_唐代李颀
《古意》由唐代李颀所创作。以下是古意全诗意思及解析,欢迎阅读。全诗原文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
-
出自元代佚名的《杂剧·庞涓夜走马陵道》 楔子(冲末扮鬼谷子领道童上,诗云)前身原是谪仙人,每夸苍鸾谒上真。腹隐神机安日月,胸怀妙策定乾坤。贫道姓王名蟾,道号鬼谷先生。幼而习文,长而习武,善晓兵甲之书,
-
【3855】休谟(〔英〕A•J•艾耶尔著,吴宁宁、张卜天译,译林出版社,印张16,2016年11月第1版,32元)△牛津识读本之一。共5章:①生平与个性;②目标与方法;③物体与自我;④原因与结果;⑤道
-
时混混兮浇饡,哀当世兮莫知 出自两汉王逸的《九思》 逢尤悲兮愁,哀兮忧!天生我兮当闇时,被诼谮兮虚获尤。心烦憒兮意无聊,严载驾兮出戏游。周八极兮历九州,求轩辕兮索重华。世既卓兮远眇眇,握佩玖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