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陇西行》全诗赏析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作品赏析
烽戍(一作火)断无烟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注〕①《陇西行》:乐府旧题。又称《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刘德重)
-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
语义说明:比喻不知羞耻。贬义。 使用类别:用在「不知羞耻」的表述上。 寡廉鲜耻造句:01这种人唯利是图,寡廉鲜耻,我深为不齿! 02这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暗地裡却是偷鸡摸狗,寡廉鲜耻! 03这些寡廉鲜
-
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①,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②,望西都③,意踟蹰④。伤心秦汉经行处⑤,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⑦,阿房一炬⑧,当时
-
【成语】鸡犬不宁 【释义】宁:安宁。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军队挠民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鸡飞狗走、鸡狗不宁 【相反词
-
西江月 辛弃疾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的日常生活,除去公务外皆以修身十二法按部就班,以此为戒,终成伟人。 “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所能、作字、夜不出户”,是曾国藩
-
斷角斜陽觸虑愁,长亭搔首晚悠悠。世間最有蟬堪恨,送衋行人送衋秋。
-
[译文]我能让谁来召唤歌儿歌女,为我擦干壮志难酬的泪水! [出典]南宋辛弃疾《水龙吟》 注: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①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②,献愁供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
-
内容提要:明末来华耶稣会士与中国社会上层的接触中,其触角也涉及到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宦官。耶稣会士初入中国曾受到宦官的刁难,但随着传播宗教的需要,传教士们在晋接官绅时也注意到利用宦官这一权势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