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孟浩然《舟中晓望》全诗赏析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
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
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
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
疑是赤城标。
孟浩然诗鉴赏
这首诗叙述诗人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望庐山,望楚山,望海潮,舟中晓望,诗人似乎格外青睐“望”字,甚至向往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远远胜于实际游览,这或是因为远望与喜欢的淡泊的诗味更吻合。
“挂席东南望”,挂席指扬帆,开篇由扬帆出发时写起,并点出“望”字,足见心情急切。诗人大约又一次领略了“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的心情。“望”字是一篇的精神所在。此刻诗人似乎望见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望见,因为水程尚远,加之天刚破晓。这一切意味都包含在“青山水国遥”这五个平常的字构成的诗句中。
第二联写水程,承前联“水国遥”来。“利涉”一词出《易·需卦》“利涉大川”-- 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舳舻,一种方长船。“争利涉”指急着趁着好日子前进,以一个“争”字透露出心情迫切、兴致勃勃,而“来往接风潮”则以一个“接”字传达出一个时常泛舟江海的旅人的安定与愉悦感,与上句相连,就有乘风破浪之势。
第三联转出一问一答来。这实际是诗人自问自答: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这里呼应篇首“东南望”,点出天台山,于是首联何所望,次联何所往,都得到解答。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据《太平寰宇记》引《启蒙注》记载:“天台山去天不远,路经油溪水,深险清泠。前有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惟忘身然后能济。济者梯岩壁,援葛萝之茎,度得平路,见天台山蔚然绮秀,列双岭于青霄。上有琼楼、玉阙、天堂、碧林、醴泉,仙物毕具也。”这一联初读似口头常语,缺乏诗意。但只要联想到这些关于名山胜迹的奇妙传说,就会体味到“天台访石桥”一句话中微带兴奋与自豪的口吻,感到诗人的陶醉和神往。而诗的意味就体现在诗人出语时那神情风采之中。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灿美丽,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
“赤城”山在天台县北,是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在诗人的想象中,映红天际的不是朝霞,而是山石发出的异彩。这想象虽绚丽,然而语言简洁朴质,体现了孟诗“当巧不巧”的特点。尾联虽承“天台”而来,却又紧紧关合篇首。“ 坐看”照应“望”字,“坐看霞色晓”表现出一种怡然欣赏的态度。这里看的并不是“赤城”,诗人只是猜想罢了。如果说首句由“望”引起的悬念到此已了结,那么“疑”字显然又引起新的悬念,使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形象传神地表达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
此诗似乎信笔写来,但首尾衔接,承转分明;它形象质朴,却又真彩内映;它没有警句炼字,却有兴味贯串全篇。从声律角度看,此诗是五言律诗(平仄全合),但通体散行,中两联不作骈偶。这当然与近体诗刚刚完成,去古未远,声律尚宽有关;同时也是为了表现内容的需要。这样,它既有音乐美,又洒脱自然。“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
-
洛阳云树郁崔嵬,落日行人首重回。山势忽从平野断,河声偏傍故宫哀。《五噫》拟逐梁鸿去,六印休惊季子来。惆怅青槐旧时路,年年无数野棠开。
-
黄祗是祗,我其夙夜。夤畏诚洁,匪遑宁舍。礼以琮玉,荐厥茅藉。念兹降康,胡宁克暇。
-
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译文]离家也渐渐遥远,我的愁绪越来越浓,就像一路奔腾的春水一样连绵不断。 [出典]北宋欧阳修《踏莎行》 注: 1、《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
-
汉经学、晋清淡、唐乌龟、宋鼻涕、元糊涂、清邋遢,(另一说为臭汉、脏唐、宋不清、元迷糊、明邋遢、清鼻涕)这些称号多赋予各个时代的文人士子,其他朝代不好说,但唐乌龟这一称号确实是恰如其分,上至君王下至
-
语义说明:比喻热情迎接宾客。 使用类别:用在「热情接待」的表述上。 倒屣相迎造句:01听到老友来访,他立刻倒屣相迎,十分热情。 02对于贵宾的光临,全家人都倒屣相迎,展现了无上的诚意。 03因为感受到
-
秋夕窦巩 护霜云映月朦胧,乌鹊争飞井上桐。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作者简介 窦巩,唐代诗人(约公元七六二年至八二一年间在世),字友封,京兆金城人,窦庠之弟。生
-
语义说明:比喻平凡人所贡献的平凡事物。 使用类别:用在「见识浅陋」、「贡献微惫的表述上。 野人献曝造句:01希望藉着我的野人献曝,能够提供各位一点儿参考。 02小明虽然自谦他的意见是野人献曝,其实非常
-
相和歌辞·婕妤怨 李白 月皎昭阳殿,霜清长信宫。 天行乘玉辇,飞燕与君同。 更有留情处,承恩乐未穷。 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 【古诗概述】 这首诗
-
金瓶梅鉴赏(2)---西门庆帘下遇金莲 周钧韬 潘金莲一心要勾搭武松,不想武松乃是个正人君子,不为所动。潘金莲反被他抢白了一场,好不气恼。说来也凑巧,正在潘金莲欲罢不能之时,遇到了破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