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全诗出处、作者及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5-17 22:26:08阅读:517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词名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终南山》

    作品赏析: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 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猜你喜欢
  •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原文及翻译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原文及翻译 选自《世说新语》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l

  • 如火如荼造句八则

    语义说明:形容事物的兴盛或气氛的热烈。 使用类别:用在「热烈兴盛」的表述上。 如火如荼造句:01国际棒球赛正在臺北市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02乐捐救灾运动已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03民主改革热潮一

  •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湘灵鼓瑟》赏析(三篇)

    钱起诗《湘灵鼓瑟》赏析之一 钱起,唐朝人(约715或722-约780年后),字仲文,吴兴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少聪敏,承乡曲之誉。初从计吏至京口,寓客舍。偶以夜月闲步,闻户外有行

  • 苏辙《送王适徐州赴举》全诗赏析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 骨有三分傲,情有一点痴

    晋代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竹

  • 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赤壁赋 作者:苏轼 前赤壁赋 原文 壬(reacute;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 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

  • 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苏轼词翻译赏析

    ●定风波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

  • 八月庚申及齐师哉于乾时我师败绩(清)戴名世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2]。”嗟乎!春秋之战多矣!鲜有出于义者;其或出于义,而又不纯焉,卒同于不义而已矣。然圣人不忍遽绝焉[3],且幸之,且惜之[4]。凡以著臣之分[5],明父子之亲,而严内外之防[6

  • 赵嘏《长安秋望》赏析: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作者简介

  • 李园和黄歇,战国时期两个依靠女人博得富贵的男人

    《中国朝代歌》前两句唱“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形象地说明了在战国时期(前476-前221年)社会动荡,奇士辈出,那是一个“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的时代。较为大家熟悉的人物就是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诗经名句
  • 爱情诗句
  • 情诗绝句
  • 情诗名句
  • 写景诗
  • 咏物诗
  • 山水诗
  • 田园诗
  • 边塞诗
  • 送别诗
  • 风的诗句
  • 春天的诗句
  • 夏天的诗句
  • 秋天的诗句
  • 冬天的诗句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