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全诗出处作者翻译赏析
名句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 出自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辛弃疾 年代: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 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 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
1.丑奴儿:即《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8.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
9.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
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
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而终于没有说,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 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 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
《木兰花/玉楼春》 年代:宋作者:柳永 翦裁用尽春工意。 浅蘸朝霞千万蕊。 天然淡泞好精神, 洗尽严妆方见媚。 风亭月榭闲相倚。 紫玉枝梢红蜡蒂。
-
《中国朝代歌》前两句唱“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形象地说明了在战国时期(前476-前221年)社会动荡,奇士辈出,那是一个“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的时代。较为大家熟悉的人物就是
-
柳敬亭说书 作者:张岱 原文: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槃,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善说书。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南京一时有两行情人:王月生、柳麻子是
-
中国古代最美的十大爱情诗词 爱情是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古代,爱情诗歌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用唯美的笔触抒写世间的生死绝恋,时至今日读来依然荡气回肠感人肺腑。下面,
-
缇萦救父 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 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妄父为吏,齐
-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即帝位,以第二年(1399)为建文元年。为了推行自己的新政,建文帝首先对中枢权力机构进行了调整。他以兵部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翰林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还将方孝孺提拔为翰林侍讲,大
-
霁雪 戎昱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作者简介: 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南(治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漫游荆南、湘
-
踏莎行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裹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
-
《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梵天寺木塔,位于杭州城南凤凰山南麓,是吴越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结合的瑰宝。今已损毁。
-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