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易水歌》赏析
年代:先秦 作者: 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作品赏析: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林庚)
--------------------------------------------------
〖《诗纪》作渡易水歌。注。一曰荆轲歌。〗
〖《史记》曰: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云云。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就车而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燕策三。《史记》刺客列传燕丹子下。《文选》二十八。《书钞》百六。《类聚》四十三。《初学记》一、十五。《御览》六十四、五百七十二。《诗纪前集》二。)
逯钦立 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孙承宗传》原文及翻译 出处:《明史》 孙承宗,高阳人。貌奇伟,须髯戟张。与人言,声殷墙壁。始为县学生授经边郡。往来飞狐、拒马间,直走白登,又从纥干、清波故道南下。喜从材官老兵究问险要
-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
-
《金瓶梅》作者的姓名 学会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李洪政林子斋 通过第一章的研究我们已经得出结论:《金瓶梅》叙事地点托名“清河”,实写徐州。作者为什么一定要采用这种写作方法
-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自中唐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
-
1、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2、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3、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4、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 5、多少
-
武陵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简析】
-
扬州慢 【宋】姜夔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①
-
枯鱼过河泣 朝代:汉代 作者:不详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赏析: 此诗属汉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想象极其浪漫的寓言诗。“枯鱼rd
-
南中咏雁 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作者简介: 韦承庆(639—705)字延休,唐代河内郡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人,父为宰相韦思谦。性谨
-
秦王政到二十二岁时,开始执掌大权。公元前238年,有人利用太后造反,秦王政剿灭了叛乱。又过了一年,他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叫他自杀了。秦王杀了吕不韦,一心要统一中原,不断地向各国进攻。 在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