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解释: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朝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标签: 边塞 军旅 述志《塞下曲六首·其一》译文
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
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
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枕着马鞍睡觉。
但愿能够发挥自己的本领,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塞下曲六首·其一》注释
天山:指祁连山。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塞下曲六首·其一》创作背景
《塞上曲》这组诗当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载)。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本首诗即是组诗的第一首。
《塞下曲六首·其一》赏析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起首四句是说,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没有花草。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季(尤其冬季)的寒冷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第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遍地闻笛,实际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措语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两句是说,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五、六句紧承前意,既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击鼓,以整齐步伐,节制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符合军中的生活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更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此两句则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也强。全篇只此两句作对仗,严正的形式与严肃的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末两句是说,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以上六句全写边疆生活的艰苦,若有怨思,末两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两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字与“直为”,语气斩钉截铁,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此诗点睛结穴之处。
本诗的结尾雄壮有力,与前面六句的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示如此卓绝的精神。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是因为有了前六句的铺垫。如果一开口就豪言壮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也不拘常格,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塞下曲六首·其一》鉴赏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塞下曲六首·其一》创作背景
《塞上曲》这组诗当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载)。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本首诗即是组诗的第一首。
-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裁 一作:戴)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
出自唐代鲍溶的《归雁》 南国春早暖,渚蒲正月生。东风吹雁心,上下和乐声。绕水半空去,拂云偕相迎。如防失群怨,预有侵夜惊。渺邈天外影,支离塞中莺。自顾摧颓羽,偏感南北情。乍甘烟雾劳,不顾龙沙荣。虽乐未归
-
出自宋代陆游的《文章》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 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 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
天际行云红一缕。无尽青山,江水悠悠去。更上层楼凭远处。凄凉今古悲三楚。心事多端谁共语。酒醒愁来,望望家何所。薄宦漂零成久旅。天涯却羡鸿遵渚。
-
哪个国家不用办手续就可以移民去? 答案:天国。
-
出自唐代刘兼的《昼寝》 花落青苔锦数重,书淫不觉避春慵。恣情枕上飞庄蝶,任尔云间骋陆龙。玉液未能消气魄,牙签方可涤昏蒙。起来已被诗魔引,窗外寒敲翠竹风。
-
出自两汉秦嘉的《赠妇诗三首》 其一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 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 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 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长夜不能
-
出自元代邓玉宾的《【仙吕】村里迓古》 仕女圆社气球双关包藏着一团儿和气,踢弄出百般可妙。共子弟每轻兼痛膝,海将来怀儿中 搂抱。你看那里勾外兼,虚挑实蹑,亚股剪刀。他来的你论道儿真,寻的你查 头儿是
-
成语发音: 「guī háng jǔ zhǐ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规、矩:圆规和角尺,引伸为准则。指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毫不苟且。也指办事死板,不灵活。
-
新人虽完好,未若故人姝。出自两汉《上山采蘼芜》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
-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未有知而不行者。”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