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诗词帮发表于:2023-05-30 14:05:14阅读:902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解释: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在眼前纷纷扰扰,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赏析:此句表达诗人的心犹如葵花向日,任雨打风吹,不动不摇,绝不改变自己的理想与志向。

客中初夏

宋朝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标签: 夏天

  《客中初夏》译文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

  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在眼前纷纷扰扰,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客中初夏》注释

  客中:旅居他乡作客。

  清和:天气清明而和暖。

  南山当户:正对门的南山。

  惟有:仅有,只有。

  《客中初夏》赏析

  《客中初夏》是宋代诗人司马光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于初夏时节的景色,尤其是对于柳絮和葵花的之间的对比,暗含了对于诗人自己政治抱负的描写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而要像葵花一样对于皇帝忠心不二。诗人把王安石等人比作“柳絮”,用“葵花”自比,表达诗人自己对君王的一片忠心。

  “四月清和雨乍晴”描述了四月初夏天和暖的天气,恰又是雨过天晴的时候。通过描浅白的语言,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读者的视野。

  “南山当户转分明”描述了下过雨后,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青翠怡人了。诗人调动读者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

  “更无柳絮因风起”通过描述眼前没有随风飘荡的柳絮这一情景。这句是有寄托的,寄托出诗人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

  “惟有葵花向日倾”指出了向日葵向着太阳开放这一景象,也是有寄托的。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随风转舵的小人,唯有那向阳怒放的葵花才值得尊敬。

  整首诗描述了变化的画面,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独钟给了葵花,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不愿诗人本人“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葵花,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

  《客中初夏》鉴赏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客中初夏》赏析一

  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

  《客中初夏》赏析二

  本诗语言浅白,色彩明丽清新,犹如摄影师抓拍的一个镜头,"当户转分明""清和雨乍晴",作者调动我们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乍”“转”“起”“倾”,使这些景物鲜活生动,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从嗅觉,感觉,视觉各个方位来攻占读者的心.最后两句点明本诗主旨,作者的心犹如葵花向日,任雨打风吹,不动不摇,绝不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

  《客中初夏》赏析三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近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

  《客中初夏》赏析四

  一首平白如话的小诗,既无险字,也无丽词,似乎一览无余.初夏时节,一场清雨刚停,对着门的南山又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只有葵花对着太阳在开放.这其实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决非如此浅薄;甚至用不着细细咀嚼,便可知其所指,其所托,其所寄寓着的深意.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此诗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而言志。

  《客中初夏》创作背景

  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这里须了解的是,作者司马光其时与王安石不合,暗含了对王安石变法不满,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这首诗就是在洛阳时写的。

TAG标签:

猜你喜欢
  • 凭云升降,从风飘零

    凭云升降,从风飘零 出自南北朝谢惠连的《雪赋》 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梁王不悦,游于兔园。乃置旨酒,命宾友。召邹生,延枚叟。相如末至,居客之右。俄而微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风于卫诗,咏

  • 古文辞类纂《欧阳永叔浮槎山水记》全文

    欧阳永叔浮槎山水记 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阇山,或曰浮巢二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余尝读《茶经》,爱陆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栏同:阑) 虞美人·春花

  • 蔡女昔造胡笳声: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赏析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作者:李颀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

  • 彭衙行(郃阳县西北有彭衙城)(杜甫)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彭衙行(郃阳县西北有彭衙城)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文学家:杜甫 péng yá xíng hé yáng xiàn xī běi yǒu péng yá chéng 彭衙行(郃阳县西北有彭衙城)

  •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于1963年5月为《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所写的前言中的一部分,后来单独作为一篇文章公开发表。编入《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 文章一开始就批驳了在认识来源上的客观

  • 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 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

  • 雪夜感旧

    宋-陆游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乱山古驿经三折,小市孤城宿两当。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形式: 七言律诗押[阳]韵翻译那年赴南郑时,江月馆的华烛散发出阵

  • 半懂不懂

    半懂不懂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古典文学网提供成语半懂不懂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半懂不懂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他年来此定,异日愿相容。

    出自唐代刘得仁的《寻陈处士山堂》 步溪凡几转,始得见幽踪。路隐千根树,门开万仞峰。片云生石窦,浅水卧枯松。穷谷风光冷,深山翠碧浓。鹤看空里过,仙向坐中逢。底露秋潭水,声微暮观钟。他年来此定,异日愿相容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诗经名句
  • 爱情诗句
  • 情诗绝句
  • 情诗名句
  • 写景诗
  • 咏物诗
  • 山水诗
  • 田园诗
  • 边塞诗
  • 送别诗
  • 风的诗句
  • 春天的诗句
  • 夏天的诗句
  • 秋天的诗句
  • 冬天的诗句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