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标签: 哲学 思想 哲理《老子·八章》译文
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品性高洁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会出现过失,招来怨咎。
《老子·八章》译文二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善于选择地方居住处所,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老子·八章》注释
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渊:沉静、深沉。
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尤:怨咎、过失、罪过。
《老子·八章》赏析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它没有周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它没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奔腾江河,或为汪洋大海; 它川流不息,却没有穷竭之时。这不就是老子在前面几章中描绘的道的特质吗?
居善地: 即处于适当的位置,它不一定是最好、最高的位置,还可能是别人最厌恶的地方。我们常常说在社会中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上学时选择专业,出来后找工作。有时我们太过看重外界的评价,太过注重虚荣,而换来换去,殊不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即使在别人看来,它很低下。
心善渊:人的心要像深潭一样平静而深远,即要有涵养,能包容,不浅薄,不狭隘。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包容不同的人和事,才能吏好地融入社会当中。
与善仁:与别人交往要怀有仁慈和爱之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以不争之心而争。
言善信:水客观地映照天地万物,人也应像水一样,恪守信用,直行危言。
政善治、事善能:治民皆应顺应大道,无为而治; 行事应该效仿水,遵从潮流,圆润而不僵化。
动善时:水总是依规律应时而动,人亦当如此,遵规应时,顺势而为。
水不像火那么热烈,也不像石那么刚强,但人们义知道,水可以灭火,水滴石穿。王夫之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 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它滋润万物而不居功,它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这正是圣人处世的要旨,即“居下不争”。
在本章中,老子用水之特征和作用来比喻最优秀的领导者所应该具有的人格特征。水最基本的特征和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柔弱,水是天下最为柔弱的东西;二、水善于趋下,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善于停留在卑下的地位;三、包容、宽容,小溪注入江河,江河注入大海,因而水具有容纳同类的无穷力量;四、滋养万物而不与相争。老子认为,最优秀的领导者,具有如水一般的最完善的人格。这样的人,愿意到别人不愿意到的地方去,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和大海般的肚量,能够做到忍辱负重、宽宏大量。他们具有慈爱的精神,能够尽其所能去帮助、救济人,甚至还包括他们所谓的“恶人”。他们不和别人争夺功名利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王者。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老子朝逃往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礼”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
出自唐代李群玉的《送处士自番禺东游便归苏台别业》 哑轧暮江上,橹声摇落心。宛陵三千里,路指吴云深。莼菜动归兴,忽然闻会吟。南浮龙川月,东下敬亭岑。多君咏逍遥,结萝碧溪阴。高笼华表鹤,静对幽兰琴。汗漫江
-
成语发音: 「zhú liú wàng fǎ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随波流荡而忘却归来。指随逐时俗,而不知返归根本。 成语出处: 章炳麟《文学说例》:
-
物以希为贵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古典文学网提供成语物以希为贵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物以希为贵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出自唐代徐铉的《亚元舍人不替深知猥贻佳作三篇清绝不敢轻…庶资一笑耳》 海陵城里春正月,海畔朝阳照残雪。城中有客独登楼,遥望天边白银阙。白银阙下何英英,雕鞍绣毂趋承明。阊门晓辟旌旗影,玉墀风细佩环声。此
-
出自先秦屈原的《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
-
宋-朱熹清晨坐武观,凉风动高旌。挟弓一笑起,屈此四座英。破的亦已屡,穿杨讵云精。军吏不敢贺,高鸟时相惊。解韝脱决遂,缓带飘华缨。俯仰新亭幽,旷然尘虑清。内正外自直,三揖奚所争。端居得深玩,君子非虚名。
-
《鹬蚌相争》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
-
出自唐代石召的《送人归山》 相逢唯道在,谁不共知贫。归路分残雨,停舟别故人。霜明松岭晓,花暗竹房春。亦有栖闲意,何年可寄身。
-
成语发音: 「bú zhī qīng zhò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不懂得事情要紧不要紧。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
-
出自唐代胡曾的《车遥遥》 自从车马出门朝,便入空房守寂寥。玉枕夜残鱼信绝,金钿秋尽雁书遥。脸边楚雨临风落,头上春云向日销。芳草又衰还不至,碧天霜冷转无憀.
- “上善若水。”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华亭鹤唳讵可闻?”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