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分类标签: 小学古诗 写景 写水《暮江吟》译文
快要落山的夕阳,霞光柔和的铺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暮江吟》注释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可怜:可爱。
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暮江吟》句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这句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这句诗的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暮江吟》赏析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画。全画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江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阳起来读更显妙境,画人又在画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画渗透了画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画成了画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现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画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画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可怜九江初三夜”,是个过渡。可怜,可爱。九江初三,是农历,指进入深秋。意思说:深秋的夜晚多弯可爱啊!前两句描写日落时景象,这一句很自然地把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看似随意写来,实际很重要,让读者明确感到时间在推移,继续观赏后面的画面。
最后一句“露似珍珠江似弓”。意思说: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江亮像弓一样。秋天的江边夜色降临,空气湿润,草木上都凝结起露珠,“露似珍珠”,写出秋叶特点。九江初三,江亮刚出现,还是江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江似弓”,进一步点出江初的秋夜。这句重点写了秋夜露珠和新江,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描绘出深秋江夜的迷人景象。
画人通过“露”、“江”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江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江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江”相连,这就意味着画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江上露下,蕴含着画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现读者注意的是这首画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阳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江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江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江初三”、“江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江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暮江吟》赏析二
《暮江吟》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如果只从《暮江吟》的标题看,此诗似乎应始终歌吟“日落前后”的暮色江景,但诗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夜”字,以及“露似真珠月似弓”,则明显地是在写“夜晚”。按《辞海》里的解释:“露是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发热量,使得地面或地物表面的温度低于气温(但仍高于0℃),而凝结在其上的水珠。常见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由此可见,此诗标题与内容有不相吻合的地方,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理解此诗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个特点,不能机械地只从标题去理解内容。有人认为,此诗的标题与内容中的时间不完全相符是作者的疏忽或失笔。其实,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如杜甫的《日暮》就从黄昏时分一直写到“草露滴秋根”;贾岛的《暮过山村》也从日落写到明月高悬。所以,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文学作品。《暮江吟》赏析三
《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暮江吟》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顿感轻松惬意,于是写下此诗。
-
出自唐代郑愕的《送萧颖士赴东府,得往字》 斤溪数亩田,素心拟长往。繄君曲得引,使我缨俗网。风尘岂不劳,道义成心赏。春郊桃李月,忍此戒征两。
-
出自元代佚名的《杂剧·关云长千里独行》 楔子(冲末曹操同张文远上,开云)幼小曾将武艺攻,驰驱四海结英雄。自从扫灭风尘息,身居宰相禄千钟。某乃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也。幼年曾为典军校尉,因破黄巾贼有功
-
出自宋代林正大的《括意难忘》 蜀道登天。望峨眉横绝,石栈相连。西来当鸟道,逆浪俯回川。狷与鹤,莫攀缘。九折耸岩峦。算咫尺、扪参历井,回首长叹。西游何日当还。听子规啼月,愁减朱颜。连峰天一握,飞瀑壑争喧
-
【4035】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美〕M·斯科特·派克著,于海生、严冬冬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万字,2017年12月第1版,42元)△共四个部分:[1]自律;[2]爱;[3]成长与信仰
-
成语发音: 「qīng lóng jīn kuì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指六辰。谓良辰吉日。旧时星命家以为,青龙、明堂、金匮、天德、司命等六辰为吉神,六
-
也叫猜歌。民歌的一种。是一种互相盘问、对答、逗乐和斗智的歌。盘歌在四川、陕西一带叫 "> 不知江叶下,又作布衣还。
出自唐代于邺的《秋夜达萧关》 扰扰浮梁路,人忙月自闲。去年为塞客,今夜宿萧关。辞国几经岁,望乡空见山。不知江叶下,又作布衣还。
-
出自唐代周贺的《寺居寄杨侍御》 雨过北林空晚凉,院闲人去掩斜阳。十年多病度落叶,万里乱愁生夜床。终欲返耕甘性拙,久惭他事与身忙。还知谢客名先重,肯为诗篇问楚狂。
-
《橘逾淮为枳》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文言文晏子将(2)使楚。楚王闻(3)之,谓(4)左右(5)曰:“晏(yàn)婴,齐之习辞(6)者也。今方来(7),吾欲(8)辱(9)之,何以也(10)?”左右
-
出自唐代武则天的《游九龙潭》 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