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成自写红叶,和恨寄东流"全诗赏析
人脉脉,水悠悠,几多愁。雁书不到,蝶梦无凭,漫倚高楼。
rén mò mò ,shuǐ yōu yōu ,jǐ duō chóu 。yàn shū bú dào ,dié mèng wú píng ,màn yǐ gāo lóu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鉴赏
此词描写孤独寂寞的相思之苦。开头两句,回忆去年秋天与情人在故溪头、桐树下相晤话别的情景。话别,是推断出来的,是根据下文的“恨”字说的,这恨,只能是离愁别恨。把相唔之处称作“故溪头”,也很有意思,加上一个“故”字,就把二人对年交往的情义包括进去了。接下来用“红叶题诗”的典故,是暗中把自己比喻幽闭的宫女,其孤独寂寞之情状依稀可见。过片三短句,写得很概括,但给读者留出的想象空间却很开阔。人是“漫倚高楼”,朝下面含情不语地凝望着悠悠的流水,此时此际,心中所忆、所想,所希冀、所企盼,均在不言之中。“水悠悠”之后接上“几多愁”,也许是巧合,这使读者联想到李后主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以,三个短句的表现力是相当强的。接下来,“雁书不到,蝶梦无凭”,巧妙地天然属对,把见不到信、做不成梦的情况通过典故表达出来,这一方面可与上片的用典相呼应,避免了失之单调的弊病,另一方面,也使得词句呈现出丰满的形象性,避免了抽象地空喊孤独、空喊寂寞的弊病。最后以“漫倚高楼”作结束,交代了全词所写的“凭觞静忆”和倚楼凝望的所在之处,使得主人公的活动有了个落脚点,这也是很必要的。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全词以倚楼作结,但倚楼的行为并没有停止,词读完了,在读者的印象中,好像主人公仍然在倚楼沉思,并没有移步离开那儿。
-
向壁虚构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向壁虚构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向壁虚构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原题】:余垂老於居之西偏营面对南山一峰卓然榜曰如山盖取诗人意也
-
战国策·楚一·楚王问于范环《楚王问于范环》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文言文,出自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以下是文言文之家(www.wywzj.cn)整理的《楚王问于范环》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文言文楚
-
捉虎擒蛟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捉虎擒蛟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捉虎擒蛟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1是的,故,事,它发生于我离开风草村之前。那时,我的母亲还健康地活着,甚至没有病,甚至隐秘得很好的血栓大约还没有形成。那时,我在县里的一家单位上班,周六周日会骑着缺油的自行车回家,布满了铁锈的链条偶尔
-
愚溪诗序的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阳:灌水之阳有溪焉(北面,名词) 2、龂龂然:土之居者,犹龂(yín)龂然。(争论不休) 3、适:而适类于予(恰好) 4、睿:睿
-
出自先秦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rdq
-
出自先秦佚名的《公刘》 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餱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
-
出自唐代独孤及的《送阳翟张主簿之任》 旧闻阳翟县,西接凤高山。作吏同山隐,知君处剧闲。少年当效用,远道岂辞艰。迟子扬名后,方期彩服还。
-
出自唐代乔备的《长门怨》 秋入长门殿,木落洞房虚。妾思宵徒静,君恩日更疏。坠露清金阁,流萤点玉除。还将闺里恨,遥问马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