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全诗赏析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zòng bāo fèn liǎng jì ,ài shù zhe wēi guàn 。
jiù sú fāng chǔ yào ,léi qū yì diǎn dān 。
rì xié wú shì bì ,yī xiào xiàng bēi pá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注释
乙卯:指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因是五月五日,故曰“重五”,即端午节。因这天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又因这天少女须佩灵符,替榴花,还称“女儿节”
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最早粽子是黍米蒸制而成。到了宋朝,粽里有馅,中间夹枣、豆、杏之类。
艾束著危悉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据说艾叶气,熟芬芳,能通九窍,去疾病,故载于帽子上。危冠:高冠。这是屈原流放江南时所戴的一种帽子,屈原《涉江》一诗云:“带长铁之陆离分,冠切云之崔鬼。”
储药:古人把五月视为恶日。
创作背景
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
赏析
这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人,今天终于暂时放下了满腹的忧愤,融入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瞧,他先吃了两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然后又按照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来了。
从作者对端午这一天的生活的具体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至少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和卫生保健的双重内涵。
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陆游,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实现,只能像辛弃疾那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欢乐中暗藏着多少伤感,在闲适中流露出多少无奈啊!
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写作境界。
-
游武夷记文言文阅读及译文 游武夷记 [明]曹学位 以七夕前一日发建溪,百里,抵万年宫,谒玉皇太姥十三仙之列,履汉祀坛,即汉武帝时所谓“乾鱼荐武夷”者也。泛舟溪上,可以
-
出自先秦佚名的《噫嘻》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
活版文言文注音版《 活huó版bǎn 》 板bǎn印yìn书shū籍jí , 唐táng人rén尚shàng未wèi盛shèng为wéi之zhī 。 五wǔ代dài时shí始shǐ印yìn五wǔ经jī
-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
-
出自唐代杨衡的《宿吉祥寺寄庐山隐者》 风鸣云外钟,鹤宿千年松。相思杳不见,月出山重重。
-
世人重金宝,我爱刹那静 出自元代刘君锡的《杂剧·庞居士误放来生债》 楔子(冲末扮李孝先上,诗云)心头一点痛,起坐要人扶。况是家贫窘,门前闻索逋。小生姓李,双名孝先,祖居襄阳人氏。自幼父母双亡,习
-
题淮南寺程 颢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蘋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程颢,本卷《春日偶成》已介绍。《题淮南寺》,淮南寺在 "> 斑衣戏彩
斑衣戏彩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斑衣戏彩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斑衣戏彩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出自唐代朱湾的《奉使设宴戏掷笼筹》 今日陪樽俎,良筹复在兹。献酬君有礼,赏罚我无私。莫怪斜相向,还将正自持。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
-
出自唐代唐彦谦的《春雨》 绮陌夜来雨,春楼寒望迷。远容迎燕戏,乱响隔莺啼。有恨开兰室,无言对李蹊。花欹浑拂槛,柳重欲垂堤。灯檠昏鱼目,薰炉咽麝脐。别轻天北鹤,梦怯汝南鸡。入户侵罗幌,捎檐润绣题。新丰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