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野史秘闻

宋朝制作兵器技术高超,为何却被\"碰瓷\"宋铁极脆易折,真实的吗?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28 18:06:08阅读:27

当我们现在回看距今740年前灭亡的宋朝,首先会想起的词便是“积贫积弱”,虽然宋朝是一个历史上文化有着巨大突破的时代,尤其是在科技领域,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三项都是在宋朝时期出现的。但是宋朝的军事实力却是不敢恭维,宋朝在与少数民族对抗的战争中,常常会以失败告终。

虽然宋朝的军事力量十分羸弱,但是它的冷兵器却是十分出名,有人提出当时的兵器制造水平应该是处于一个巅峰状态。同时也存在一种与之略有矛盾的说法“宋铁极脆易折”。那我们接下来就来分析分析 “宋铁极脆易折” 这个说法是否可靠?以及宋朝的兵器到底是怎么样的?

一、宋铁的“黑料”竟如此之多

根据《宋史》志第一百五十兵十一中的记载宋朝京师所制成的兵器军器,大多数不锋利、全天下一年以来制造的弓弩、甲胄以成千上万的数量充入武器库,但是居然没有一把做工精良,结实耐用可以做为使用的兵器、各个洲的制作机构里的制作兵器的工匠数量少之又少,所以政府派人去集市上抓一些普通百姓来充当兵匠,由他们之手所做的兵器,仅仅是形状勉强算个样子。

管理兵器库的官吏,只是计算兵器的数量之后都放入库存中仓储起来,从来都没有探究这些兵器的实用性,所以所积累的数量虽然庞大,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劣质品、一直沿袭弛废,并不犀利 。

除了这个史料典籍,还有不少古代名人学者都曾曝过这个宋铁制成的兵器的“黑料”。欧阳修就指出宋朝兵器仅仅成勉强成为一个器具,但是全部都不堪重用和评价它铁的刀刃不刚,筋胶不固、制作精良耐用的兵器在十件中都寻不到一两件。

贾昌朝也指出宋朝兵器大多数很脆弱,制造的也不精细,关键是还不实用。还有张方平和华岳分别指出宋朝兵器“只是虚有很多数量,实际上都是粗制滥造的劣质武器,并没有达到足够用于战斗的标准 “,“大多数制造粗略,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据史料记载。在宋朝制作兵器的水平技术极高,中央政府的鼓励,都大大地促进了兵器制造的发展,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制作兵器技术高超的宋朝在“宋铁”方面饱受诟病呢?

二、宋铁因何“极脆易折”?

1、官员腐败乃是根本

其实探究宋铁的质量问题是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考察的,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原因便是因为当时宋朝政府的腐败,那些官吏从中剥削贪污拉低了武器制造水平,更有甚者,拿政府制作铁器的材料和人力去打造热水瓶,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

所以宋朝军械由于质量问题而饱受诟病的最根本原因其实并不是在于制造的铁脆不脆,而是在于在军械制造的过程中监督不到位,官员们之间互相包庇,尤其是在真仁时期官员们日复一日对军备管理方面的松懈怠慢导致问题日益严重,最令人感到难以置信的是这些问题一直到庆历前后由于经历战事要对军备进行整理才被发现。

2、工匠苦不堪言也是其因

再者一个原因就是制造兵器的工匠严重短缺,在宋仁宗和宋神宗时期推行的作院制,各个州郡的作院众多,使得本身数量就不多的作匠就更加满足不了兵器制作生产的需要。再加上作匠做工繁重艰辛但是受到的待遇却极其差劲,史料有这样一句话形容他们的劳苦“终日锻炼不得休息“。

然而在这些作匠中受到待遇更加严苛的是”民匠“,官府以一种”划刷“的方式强行将这些民匠带到官府作坊。他们与军队里的军匠干着一样苦一样累的活,但是待遇却是相差极大,有这样一句话形容他们当时的境遇”虽同兵匠通用执役,终是虐用“。

他们辛苦一天得到的钱米仅仅能过养活自己一个人,是远远不能够养活一家人的。但是就这么一点点微薄的米钱,政府还常常不能按时发放,或者找各种借口克扣,这就造成了一个作匠逃走的现象。制作军器的作匠缺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常常被一些官吏指示去干一些私活,为官吏们打造器具等等,更有甚者让工匠出去工作换取工钱之后,将工钱占为己有。以上这些都是造成制造兵器工匠短缺的原因。

3、物料不足,难以成器

宋铁之所以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用于生产的物资材料不足。要知道制作武器除了在制作工艺上要求精确度极高还是一种对原材料要求很高的工作但是在宋朝的作坊中,特别是各个州郡的作院都存在者物资材料不够的现象。

特别是在北宋时期,虽然古代的冶金技术发展到北宋已经是很成熟的了。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中说“予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当时矿里所出铁精粉被分配到全国各地,以15%的比例掺入其它种类的精粉,用于炼钢。

但是从北宋开始,北方地区用煤冶铁,但是由于煤中含的硫量偏高,所以导致当时冶炼出来的铁中含硫量也偏高,导致铁 的延展性和韧性降低,也就造成所谓的铁脆。再加上北宋朝当时的北方众多钢铁的产地渐渐消失,金属材料也渐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问题。由于物资原料不足,各个军器作坊只能勉强生产,这就形成了我们上述的“仅能成器,全不堪用。”

“宋铁极脆易折“这种说法由上述可知,都是有一定的根据的,有一定的原因的,但是宋朝的兵器真的就因为宋铁脆易折而毫无用处吗?其实不然,那么宋朝兵器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三、宋朝,却曾是兵器最先进的国家

虽然据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常常向少数民族政权低头,但是其时宋朝对外战争的胜算居然有70%左右,这其中的原因一定离不开宋朝那些强大的兵器,在当时宋朝无论是在冷兵器上,还是在热兵器中,宋朝都着有非常先进的水平。

1、 宋朝冷兵器之强出乎人的意料

宋朝在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面对游牧民族强有力的骑兵冲击,宋朝的步兵则常常招架不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宋朝大力发展了弓弩技术,特别是到了北宋时期弓弩已经成为了宋朝在对外战争中的一个主要利器。

要知道弓弩是一个历史非常久远的兵器,宋朝就在弓弩上做出了突破,在《武经总要》中有记载宋朝的弓弩种类多样,其中有踏张弩五种、床弩有七种,它们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纪氏神臂弩和床子弩。

床子弩威力极大,射程极远,需要三十个人一起才能将弓拉开,在《宋史·魏丕传》记载“旧床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歩”,这已经是古代远程武器中射程最远的了。在《梦溪笔谈》中有记录:“以镫距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扎,谓之“神臂弓”,最为利器。”可见这个床子弩的厉害之处。

2、 宋朝的热兵器更是不容小觑

火药的发明虽然在宋朝之前,但是将火药运用在军事方面,宋朝可谓是一只领头羊,是这一方面的开拓者。宋朝对火药的配方进行了改良,与之前的比成分更加复杂,《武经总要》中有记载的 “毒药烟毬“配方就是硫磺、烟硝、木炭、草乌头、巴豆、沥青、砒霜。

在北宋时期,宋朝就已经开始使用火炮在战争中,最出名的,杀伤力大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火炮是“霹雳炮”、“震天雷”,《金史》记载:“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进无迹,甲铁皆透。”

除此之外,宋朝还出现了 “火枪”,一把火枪的射程大致有200米,只不过火枪的杀伤力并不是特别大,而且由于枪筒是用竹筒制成所以使用次数有限,也就是因为这些原因,火枪一般只是一个威慑作用,没有特别的实际作用。由我们上面介绍的这些,不难知道宋朝处于一个从冷兵器过渡到热兵器的时期。

四、宋也撬动了人类进步的杠杆

宋灭亡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比如重文轻武、重步轻骑,也能从火药、火器史中看出一些端倪。北宋末期,火药成为了娱乐的工具,帝王无为,漫天的烟花炮仗在我看来是宋为自己的灭亡吹响的殇曲。宋灭亡之后,火器也随着蒙古传入了伊斯兰国家,在传入欧洲,最终在西方发扬光大。

虽然先进的兵器并没有阻止宋朝的灭亡,但是宋在人类史上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但是西方后来用这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不禁让我们为宋朝和我们民族感到惋惜,火药和火器虽都不是宋朝的发明,但是将它们结合起来,宋朝是一个先行者,在火药推动人类进步的轨道里,也有宋朝的一份。

猜你喜欢
  • 《春半久雨走笔》赏析

    方回在南宋时曾官知严州。降元后,复为建德路总管,旋即辞官,以研习道学为业。此诗殆作于诗人即将辞官学道之时。诗人由宋入元,虽能苟且偷安,但终觉心绪茫然,忧思重重。加之时道纷乱,难遣愁怀,因而只得箝口沉默

  • 亡羊补牢造句五则

    语义说明:比喻犯错后及时更正,尚能补救。 使用类别:用在「及时补救」的表述上。 亡羊补牢造句:01以前努力不够,现在亡羊补牢还来得及,千万不可自暴自弃。 02输掉这场球,原因很多,让我们虚心检讨,以为

  • 清泚的解释?清泚是什么意思?描写水的词语

    清泚是关于描写水的词语.清泚清泚的拼音:qing ci 清澈澄净的样子。清·汪中《

  • 《战城南》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战城南无名氏【原文】 战城南,死郭[1]北,野死[2]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3]!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4],蒲苇冥冥[5];枭骑[6]战斗死,驽马[7]徘徊鸣。梁筑室,何以

  • 《铁杵磨针》《愚公移山》阅读答案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

  • 中考问答:文言文应该怎么背诵?

    中考问答:文言文应该怎么背诵?   问:文言文该怎么背诵?  答:先结合注释与老师课堂的讲解(或看文言文详注之类的`书,但要注意辨误)充分了解文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朗读、

  • 孕妇为什么会梦见鬼?

    今天要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说起来可能从小孩子到老人都听说过,但是所有人都只会心领神会它是什么,却从来没有人见过它真正的模样。

  • 哲理与诗情的交融——说李白诗《日出入行》

    哲理与诗情的交融——说李白诗《日出入行》 钟元凯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所始与终古不息。人非 "> 白朴《朝中措 题阙》全诗赏析

    燕忙莺乱斗寻芳。谁得一枝香。自是玉心皎洁,不随花柳飘扬。明朝去也,燕南赵北,水远山长。都把而今欢爱,留教后日思量。

  • 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

    【3079】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徐贲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4.4万字,2016年1月第1版,49元)△共分四辑:政治和伦理现代性;知识分子和公民政治;价值认同和群体意识;文化批评和大众文化。○思想的基

相关栏目:
  • 历史人物
  • 野史秘闻
  • 上古传说
  • 夏商周历史
  • 春秋战国历史
  • 秦朝历史
  • 汉朝历史
  • 三国历史
  • 魏晋南北朝
  • 隋朝历史
  • 唐朝历史
  • 宋朝历史
  • 元朝历史
  • 明朝历史
  • 清朝历史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