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野史秘闻

英国人是如何改变印度的?| 地球知识局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28 18:04:06阅读:499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地球知识局——英国人是如何改变印度的?


NO.1452-英国人改变印度


作者:斯文的樊学长

制图:孙绿 / 校稿:酸奶 / 编辑:养乐多


印度社会的世俗化与近代化开始于殖民时代。


那是一个一切都由不得印度人自己的时代。欧洲殖民者(尤其是英国)带来了屈辱与压迫,也顺便破坏了固有的社会结构,带来了近现代文明。数千年的旧生活习惯一朝被改变,对印度人来说当然是一种一时难以接受的文化冲击,休克与斗争在这个阶段从未停止。


但当这种冲击逐渐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世界潮流的一部分,印度人也不得不接受现实命运的安排,甚至诞生了一群引领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完成了社会形态的现代化转型。


来自西方的冲击


传统印度社会依靠种姓制度将各个族群禁锢在自己的等级与工种里,社会结构相对稳定,几千年来面对种种外族的入侵,这一特征也并未消失,反而可以将外来民族印度化,直到英国殖民者的到来,一种截然不同的组织模式,用军事实力和制度化的力量改变了印度。


大英作为日不落帝国,殖民地广布四海

最重要的五个:印度、南非、埃及、加拿大、澳大利亚

这其中又以印度对帝国贡献最大

真 女王王冠上的明珠▼


十七世纪初,成立之初的英属东印度公司虽然背靠英国王室地位煊赫,但也仅仅是一家在印度没有固定据点的贸易公司。直到1615年莫卧儿帝国的皇帝给予其定居的权力,垄断了英印贸易的英属东印度公司才开始逐渐扩张。


英国人并非最早来印度的欧洲殖民者

葡萄牙人来的更早,且占据了早期大部分商站

英国人也是好不容易才在印度海岸站稳脚跟

(17世纪初期印度半岛)▼


在王室支持和皇帝默许下,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占领土地、铸币、武装、结盟、宣战、签订和约的权力,甚至还拥有管辖地区的立法与实际上的司法权,已经相当于一个政治实体。


1835年东印度公司硬币

(图片:shutterstock@Yaroslaff)▼


以至于丘吉尔口中“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七年战争的印度部分,直接由公司武装力量对抗法军并取得了胜利。法国人的印度梦幻灭,只剩下几个不设武装的沿海据点,英国人在印度的发展从此走上快车道。


而在英国人战胜法国数年后

东印度公司也丢开傀儡政权直接露面

从此作为印度半岛一个强力政治势力不断扩张

(18世纪后期的印度半岛)▼


面对印度半岛上互相猜忌的土邦,东印度公司使用拉拢、挑拨、打压多种方法合纵连横,最终成为印度的实际统治者。


1801年后的东印度公司旗帜▼


至此,英国的语言、生活习惯、法律是军事开始以制度的形式对印度施加影响。但是这种依靠特许经营权与政府扶持的垄断贸易公司缺乏政治技巧,将殖民地人口视为低人一等的他者的态度,也注定了这种统治不受欢迎。


印度人服侍东印度公司职员

(绘画作品 图片来自@ Dip Chand)▼


因为东印度公司赈灾不利,孟加拉大饥荒(1770年)导致当地人口锐减;试图垄断北美茶叶市场导致波士顿倾茶事件;印度因被过度盘剥而进口量下降,公司却因为管理不善和军备增加成本激增。


由此间接导致的北美殖民地独立对英国真是重大打击

(图片来自:wikipedia)▼


英国政府也深知这家公司无助于英国对印度的统治,经过议会各派力量的较量与妥协,利用十九世纪几次颁布特许状法案的时机,一步步让东印度公司转变角色并淡出历史舞台。


此后,不仅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的垄断权被剥夺,连原本董事开会讨论决定的人事任免,也交给了文官考试,并且规定不得因种族、肤色排除印度人任职,让印度知识分子接触了英国的政治理念,及培养了可靠的助手,也培养了未来的敌人。


让印度上层也效忠女王,对印度的统治才真的稳固

(图片: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惠及人群更多的社会改革体现在女性权益方面。


1812年起当局就下令禁止强迫寡妇自焚殉葬,之后又多次重申,1829年则直接禁止了这一陋习,劝诱自焚者则视同谋杀,随后又立法确认了寡妇再嫁的权力,并规定琐罗亚斯德教与基督教一夫多妻为非法。印度传统里男子适婚年龄为10岁,而女子仅为6岁,通过立法,适婚年龄被推迟到了18岁与14岁。与此同时,女子学校也开始在印度出现。


到了现代社会,

虽然大多数人结婚前年龄在20岁以后

但仍有很多少年夫妻和无法拒绝的包办婚姻

(图片:Radiokafka / Shutterstock)▼


反弹与整合


可这些政策并不会为东印度公司续命,反而推动了它的早亡。


殖民者的腐败与强取豪夺令印度人不满,而文化与习俗上的冲击则直接让文化的弱势方感到被冒犯,成为点燃火药桶的火星。“猪油牛油是子弹润滑油原料”的传言让公司的印度兵发生哗变,虽然东印度公司更换了以蜡作为润滑剂的子弹,并声称前者是谣言,但是长期积压的不满情绪一经爆发便难以被扼制。


即使你英国人坚船利炮

也不要轻易挑战人民群众的传统文化..

(图片:Aleksandar Todorovic / Shutterstock)▼


1857年士兵哗变引发民族大起义,东印度公司联合21个土邦镇压,最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支持革命的莫卧儿帝国彻底覆灭(之前已经沦为傀儡),印度本土持明确反抗态度的封建势力基本被清除,反而加速了英属印度的社会转型。东印度公司也因为成本难以控制、办事不力被英国顺势“削藩”,把管理权交给了国王的内阁。


封建势力在这一场战争中落下帷幕

英国人却成为了更强大的禁锢者

(密拉特起义 图片来自@伦敦新闻画报》)▼


英国政府一旦接收这笔庞大资产,就拿出了自己“以夷制夷”的老手艺,一改东印度公司傲慢的态度,用柔性政策融化印度本地势力。


此时英国统治范围既有其直接统治的13个省,又有承认英王为最高统治者,内部自治程度各不相同的数百个土邦。为了整合散装程度如此之高的印度,英国采取了“推广教育”和“利用不同宗教与种姓间的问题转移矛盾”的方式。


不管下层多么混乱闹得多凶

让上层保持对女王的效忠就对了

(图片: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而前者又一次推动了现代化与世俗化的进程。


关于印度的教育问题有两种主流观点,一种认为印度有别于西方,教育应该弘扬本土特色,复兴印度传统文化;另一种则认为应该在印度普及英语,推广英式教育和西方课程。


印度现著名的几大高校,很多是在英国接手之后建设的

(约1890年的孟买大学花园 图片来自@wikipedia)▼


出于培养殖民地本土职员来完成基本事务和归化印度的需要,英国直接管理印度后,教育理念逐渐倾向于后者,成就了英语普及率较高的精英阶层,为印度与世界接轨降低了难度。但万事皆有代价,这些知识分子学完西方那一套却走向了民族主义,用逆反的方式表达对殖民统治的不满。


拉合尔国立学院师生的照片

这其中就有被印度人奉为英雄的革命家

(图片来自@Wikipedia)▼


而他们中的佼佼者将领导印度的独立与并影响了之后印巴的发展。


印度人的努力


随着英国殖民的步步深入,印度社会的生产关系产生微妙变化,出现了农业产品化、经济作物逐步推广、近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的现象,印度教所依托的传统农业社会此时逐渐解体。


1890年的孟买街头

(图片来自@wikipedia)▼


深受印度教思想影响的印度人,特别是传统上的知识阶层婆罗门受到的思想冲击尤其巨大,被迫摸索出了一套“印体西用”的现代化思路。


印度本土知识分子的先声源自于罗姆·罗易。他结合印度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理论,在1828年创立了印度教改革团体“梵社”,其神庙向不分种姓、肤色和具体信仰的所有信徒开放,鼓励教育,反对宗教对立、繁琐的宗教仪式、殉夫、童婚等宗教现象与社会问题。


1964年印度邮票上的罗姆·罗易像

被称为“印度文艺复兴之父”

(图片来自@India Post / wikipedia)▼


这一思路在孟加拉的知识分子圈中有一定影响力,此后孟加拉地区出现了祈祷社、吠陀社、罗摩克里希纳传教会等印度教改革组织,都有反对宗教对立、革新教义、融合其他宗教的特点。英属印度东部的孟加拉成为印度教改革的中心。


东方大亮的同时,西方也在亮。


曾是东印度公司总部驻地,同时掌控着南亚棉花贸易的孟买也在依凭自己的经济实力,为印度的思想现代化做出贡献。这里出现了诸如“圣社”的改革组织,认为种姓制度和贱民制度不符合吠陀传统,主张社会平等,任何人都有研究吠陀的权力,不啻为南亚的新教改革。


孟买曾是印度国民议会的传统据点和发源地

在后来的印度独立运动起着主导作用

(图片来自@wikipedia)▼


英国文化影响加深、西式教育的推行,让新一代不再仅仅从信仰层面革新印度,推动世俗化与现代化的思潮开始加入了谋求印度独立的元素。影响力最大的思想家们也被时势造成了英雄,走上了谋求印度独立的道路。


转变最快的是本来在印度教社会饱受压迫的贱民阶层(达利特)。在英国的扶持下,部分达利特开始受教育,甚至出国留学,这让他们认清了一个事实——如果依靠婆罗门主导的独立运动却不改变种姓制度,他们在独立后也不会有好日子过。


贱民阶层成立了一些政党,现规模最大的为印度Bahujan Samaj

在去年的大选中,是第二大政党

(图片来自@NEERAZ CHATURVEDI / Shutterstock.com)▼


希望得到更公平的教育和经济地位的他们,开始尝试利用印度独立运动与英国的矛盾,谋求获得独立选区。贱民出身的日后印度宪法之父安贝德卡便是其中的领袖人物。


安贝德卡(左一)是印度独立后第一位法律部长

被任命为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撰写印度新宪法

(图片来自@wikipedia)▼


同样支持贱民但是反对彻底铲除种姓制度的甘地,理念比较折中,代表着民族运动里的主流力量。他向多方呼吁团结,感受到压力的国大党用取消贱民制度决议拉拢达利特人,也成为了印度各阶层互相谅解融合的先导。


正是种姓制度造就了贱民这一阶层

种姓制度不废除,贱民永远是贱民

(图片来自@Wikipedia )▼


最终,各个阶层合力推动了印度独立,并于1948年立法废除种姓制。


在印度“大人物”或“小人物”的努力下,如今的南亚(原英属印度)是不同种姓、信仰之间竞争、合作的结果。外部带入的世俗化与现代化的种子生长在前现代化的土地之上,最后形成了今日既先进又落后的印度。


宪法中早已规定消除种姓制度

不过精英阶层积累的经济实力,享受的资源

和低种姓阶层之间的差距并没有随着时间而缩小

在贫富差距更明显的现代印度

真正的废除种姓制度,遥遥无期

(图片来自@Searching For Satori / Shutterstock.com)▼


如今印度依旧处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官方长久以来试图弥合种姓制的裂痕,近年来甚至在教育、公务员录取等方面向低种姓定向倾斜,但是种姓制死而不僵(特别是在广大乡村地区),甚至成为了印度教民族主义一次次回潮的契机。


(图片来自@R.M. Nunes / Shutterstock.com)▼


不过城市化与现代化还在加速的印度,毕竟不失为一个进步中的发展中大国。如今在印度的互联网上,常常能看见婆罗门抱怨自己被忽视,想来也算一种进步的体现。


参考文献:

吴宏阳 殖民地时期印度社会世俗化进程研究

欧东明 罗易在印度世俗化进程中的作用

吴宏阳 印度世俗化进程与贱民问题的解决

https://www.fmprc.gov.cn/ce/cein/chn/ssygd/yd/ydmzyyzjzx/t197168.htm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shutterstock@OlegD


END

猜你喜欢
  • 《卜算子·漫兴》赏析

    这首词被邓广铭收集在《稼轩词编年笺注》(编于光宗绍熙五年至宁宗嘉泰二年之间),这时辛弃疾正处于人生的低潮时期:因遭小人算计诬陷而被罢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官职,赋闲在江西铅山县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别墅。这首

  • 老舍《考而不死是为神》作品赏析|导读

    考而不死是为神考试制度是一切制度里最好的,它能把人支使得不像人了,而把脑子严格地分成若干小块块。一块装历史,一块装化学,一块……比如早半天考代数,下午考历史,在午饭的前后你得把脑子放在两个抽屉里,中间

  • 柳宗元《梅雨》全诗赏析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 初一文言文要句翻译

    初一文言文要句翻译   初一年级上册: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顾炎武,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

  • 陈师道《后湖晚坐》古诗赏析

    这首五律大约作于诗人自颍州教授任上罢归后,至绍圣初召为秘书省正字这几年家居赋闲之时。内容是写诗人后湖晚坐时所见景致,及其悠闲情怀。"> 文言文复音虚词用法

    文言文复音虚词用法   复音虚词具体用法解说  用法举例  所以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唐彦谦《采桑女》赏析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赏析

  • 论语《泰伯》原文注解与鉴赏

    泰伯 《论语》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 智囊《谬数卷十四》译文与赏析

    谬数卷十四谬数卷十四 【原文】 似石而玉,以镈为刃。去其昭昭,用其冥冥。仲父有言,事可以隐。集《谬数》。 【译文】 宝玉有时看上去像石头,戈戟的柄套有时也能作为兵刃。去掉明显可见的一面,运用幽

相关栏目:
  • 历史人物
  • 野史秘闻
  • 上古传说
  • 夏商周历史
  • 春秋战国历史
  • 秦朝历史
  • 汉朝历史
  • 三国历史
  • 魏晋南北朝
  • 隋朝历史
  • 唐朝历史
  • 宋朝历史
  • 元朝历史
  • 明朝历史
  • 清朝历史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