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野史秘闻

换种方式讲西汉:吕雉为何要拉谋圣张良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5-17 21:57:25阅读:821

    吕雉要拉的那个人,就是谋圣张良。此时的张良已经是赋闲在家,无奈的是,我不问世事,世事偏来问我。

    吕雉派了自己的哥哥吕泽前来,吕泽跟张良也是老熟人了,毕竟都是刘邦集团里元老中的元老,平时免不了很多交际。吕泽和吕雉都知道张良托病引退为的就是远离政治,所以好好劝估计是劝不听,吕氏一家准备强行让张良站队。

    吕泽见了张良就说道:“您一直是皇上的谋臣,现在皇上准备换太子,您怎么能躺高了枕头睡大觉啊?”

    张良一听,你都说我是皇上的谋臣了,现在皇上想立的不是你外甥,我没帮皇上出谋划策就不错了,你还过来埋怨我。于是回答说:“当初皇上多次处在危机中,所以采用我的计策。现在天下安定了,皇上是因为个人喜好才要换太子,这些是皇上家事,即使有一百个跟我一样重要的谋臣去劝也没有用啊。”这点张良就很聪明,在一个不是非常自信的皇帝手下做事,自己还又十分出众的情况下。甭管太子是不是国本,只要是牵扯到皇帝家事的,就明白自己不应该管。比如后来的岳飞,他的死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太过关注皇帝的立嗣问题。一个员工就是老板请来帮自己打工创业的,如果员工还要干涉老板包养几个大学生,遗产怎么分,那就会让老板很恶心。

    吕泽一看,果然不出所料,来软的就是不行,于是强硬的说:“不管怎么样,你都要出个注意。”

    在史书上,描写吕泽见张良都用到了“劫”和“强”两个字。“强”自然就不用说了,在这里就是强迫之意。而“劫”字有四个意思,其中两个都可以适用在这里,一个是“劫持”,一个是“胁迫”。当然了,吕氏一家是来求人家张良出主意,肯定不会做的太过,但是软禁或者耍赖就很有可能了。总之吕泽对张良是十分强硬,你张良说什么也要给我那外甥出主意保住太子之位,不然我就不走了,跟你耗在着这。

    张良也没办法,可又实在不想参与到政治斗争中,尤其是这种皇嗣之争,最是敏感。太子争夺战,一旦被拉下水,就再也出不来了。可是吕泽现在又跟块狗皮膏药一样粘着自己,何况吕泽也是个很有水平的人,不给他个对太子有实质性帮助的献策他吕泽也不会走的。于是张良想了个办法,准备找几个名声很大的人去辅佐太子。这样一来,以后太子有什么问题也就不会来找自己了。二来,就算刘如意最后赢得了太子之位,也不会把自己当成太子党来不利于自己。张良的想法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张良对吕泽说:“这件事不是动动嘴就能解决的。如今有四个人,是皇上一直想任用可人家却不甩他的。这四个人年纪很大了,觉得皇上不懂尊重别人,所以躲在深山里不肯出仕。不过皇上很敬重他们,如果您能不吝惜金玉璧帛,再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谦恭有礼,并预备车辆,派口才很好的说客前去恳请,他们应该会来。来了之后把他们当做贵客,让他们时常跟着太子入朝,让皇上看到这四个想请都请不来的人,一定会很惊讶并询问他们。这对太子有极大的帮助。”

    吕泽听了听,这办法还算靠谱。就问了张良是哪四个人这么有能量?张良告诉吕泽:“这四人便是‘商山四皓’。”

    说说这四个在商山隐居的老头,相传这四人分别叫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东园公。在后来不少文人雅士都为四皓题诗来表达仰慕之情,如唐代的李白、白居易等人。能被张良推荐、被刘邦崇拜的,那说明他们四人在当时的确是非常有名,且受人尊崇。不过在我个人看来,“天子呼来不上船”未必都是淡泊名利,反而这些人里不乏沽名钓誉之辈。比如西晋的“金谷二十四友”,虽然这里面有品行高洁、富有文采之人,却也有“劫掠商贾”的石崇,“偷香窃玉”的贾谧。不过话说回来,沽名钓誉这种事,首先自身还是要有一定的能力的,否则想钓也钓不住,一下子就被人识破了。

    这商山四皓既没有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桃李三千。在通讯设备极其不发达的时代,四个隐居在深山的老头居然能名满天下,这实在是有些诧异。如果真是想隐居不出仕的人,又怎么会把自己在哪隐居都宣传的世人皆知。像当年知道鬼谷子隐居云梦山,也是因为出了几个厉害的徒弟。当然,大家可能会说那是因为这商山四皓真是太有名了,大家都去争相求教所以如此。可从张良对吕泽的对话中又发现,张良让吕家去请四皓,重点提醒了两点,一个是谦卑恭敬,一个是不吝钱财。这四位老爷子肯定是有点气节的人,不然也不至于皇帝招都招不来,所以谦卑恭敬是有必要的。可不吝钱财这件事……这四个人不是隐居深山不问世事吗?真心想隐居世外,还会那么看重钱财?所以,这四个老头虽不是大俗之人,却也并非大雅之士。至于能力,从后来刘邦让刘盈去平叛,商山四皓合力想出来的办法,并不见得多高明,也不是一等一的帝师,这个以后再说。

    现在,吕泽照着张良的指示教给了刘盈怎么去拉拢商山四皓,刘盈写了一封言辞极为诚恳谦卑的书信,并准备了十分丰厚的礼品找人去迎请四皓,果然没多久商山四皓就被请来了。四个白胡子老头,甭管能力怎么样,起码一看就是道骨仙风,这让吕氏一家都安心了不少。

    吕后这边为刘盈跑前跑后,刘邦那边也没闲着。刘邦也发现了刘如意这边除了自己支持外,没有什么有份量的大臣支持,所以刘邦也很苦恼,天天唉声叹气。这时候,有个年轻人揣摩出了刘邦的心思,这个人是御史赵尧。既然揣测出了皇帝的心意,那就是为自己开辟了一条加官进爵的路,所以赵尧就去主动找了刘邦谈心。

    赵尧人虽然年轻,但是非常有才,周昌是御史大夫,是所有御史的头儿。周昌有个朋友,叫赵人方,他就跟周昌说:“你手下那个赵尧,不是一般人,你要好好重用他。”结果周昌就很无所谓的样子,笑着说:“那小子那么年轻,就是个刀笔小吏,不至于这么重视他。”

    结果是周昌这话让赵尧知道了,赵尧就记恨在心了,天天想着怎么报复把周昌给挤走。

    现在赵尧见了刘邦,就问道:“皇上近来心情不佳,可是因为赵王年少,戚夫人又与吕后不和,担心您万岁之后赵王不能自保?”

    这刘邦倒也是开明,换作后来的朝代,有几个敢当着皇帝的面说“皇帝万岁之后”?刘邦叹了口气说:“是啊,我很担心,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赵尧说:“这好办啊,陛下只要为赵王(刘如意)安排一个强硬的相国,并且是吕后、太子和群臣都敬畏的人就可以了。”

    刘邦点了点头,回答说:“我也是这么想的,可是没有想出合适的人选啊。”

    赵尧笑了笑,说:“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强正直,从吕后、太子到群臣,没有不怕他的。全朝臣上下,只有他合适。”

    刘邦想了想,还真是。虽然周昌是支持太子的,可说到既有有威望,又有能力,还要刚正不阿,除了周昌也没有别的合适的人了。这样一来太子失去一个强大的后盾,赵王刘如意倒是得到了一个有力的支持。于是刘邦就决定把周昌改封为赵国国相,然后又觉得赵尧这小子很懂自己心意,便让赵尧顶替了周昌的位置封为御史大夫。

    周昌临走前哭的稀里哗啦,上气不接下气地哭问刘邦:“臣从一开始就追随陛下,陛下为什么要单单把我抛弃诸侯国去呢?”

    刘邦也很难过这个忠心耿耿跟了自己那么多年的人要离开了,便安抚周昌说:“我也知道这是贬了你的官。可是我心里担心赵王,想来想去除了你没有人可以担此重任。你也不要推辞了,就勉强自己前去赴任吧!”

    周昌也没办法,事到临头,皇帝心意已决,自己说啥都没用了。而且这虽然是贬官却也说明了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只好打起精神来赴任赵国国相。

    所以说,不轻视别人就是对自己的负责,周昌虽然是因为小人而被贬官,可说到底也是因为自己轻视别人在先,正直归正直,也要懂得尊重别人才行。

    至此,太子这边得到了四个名满天下的老头助阵,而赵王刘如意也从太子方抢到了一位强而有力的大臣。不过太子之争一直到刘邦驾崩前的最后一年,所以也不急着一口气讲完。

    先休息一下,了解完了刘邦一朝太子之争的大概,我们来说点震撼的。

    此时,萧何在长安监修的未央宫兴建完毕,并在秦朝的兴乐宫基础上修建了长乐宫。

    汉朝有三大宫,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未央宫和长乐宫是萧何所督建的,而建章宫则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彻时所建。其建筑形式都是继承了战国时期用夯土和木结合的“高台建筑”。

    古代皇宫的选址通常看的是两点,一个是位置,一个是高度,要么处在城市的最北端,与北极星相应;要么处在城市的最高处,彰显天子的至高无上。当时还没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未央宫便选址在了长安地势最高的西南方龙首原上,位于长乐宫之西,所以也称未央宫和长乐宫为“西宫”、“东宫”。

    中国的宫殿建设通常都是建筑群,各种建筑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未央宫和长乐宫在当时是仅次于长城的伟大建筑,绝对的雄伟壮丽。到底有多宏大?我说数字各位可能没有感觉,那就来做一下对比。未央宫的面积约为明清紫禁城也就是当今故宫的6倍,唐朝大明宫的1.3倍。而长乐宫更大,约为紫禁城的8倍,大明宫的1.7倍。而比长乐宫和未央宫小了好几倍的故宫就已经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那么就可以想象一下未央宫和长乐宫有多震撼了。虽然长乐宫相对短命一些,但未央宫足足存在了一千多年,后来无数皇帝在汉未央宫的基础上做过修建,直到唐末朱温一把火烧了长安,未央宫也随着长安这座历史名城一损俱损,再无辉煌。

    据野史《西京杂记》记载,未央宫周长二十二里,街道总长七十里。开车你都要开上好一会儿,更别说走路。不过野史毕竟是野史,据现代考察长乐宫周长也就二十一里多,所以未央宫并没有二十二里那么长,但也不会相差甚远。

    两宫的建设不但宏伟还科学,下水道、通风口也合理地安排在其中。宏伟科学之余更是华丽,据说门前有铜铺首,房屋的椽子上都敷着金箔,前殿所用木材皆是木兰木和杏木搭建,奢侈至极。

    总而言之,所有描述建筑的赞词都可以用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上。史书上描写了这么一段故事,就是刘邦见到未央宫后的表现。

    刘邦看到未央宫后,简直惊呆了,这是天宫吗?看着自己这么华丽的新家,刘邦倒是没有开心,反而有些动怒,对萧何说:“天下动乱,征战了这么多年,成败还未可知,为什么要把宫殿修的这么华丽呢?”其实当时天下已经平定,韩王信的残部也被清扫了,诸侯都畏惧刘邦不敢有任何过分的动作。可是刘邦知道,就算诸侯王肯安分守己,自己也不会放过他们,接下来的日子,还有许多仗要打,否则刘汉江山也难以长久。而且刘邦这句话的还有一层意思,天下打了这么多年仗,民不聊生,现在是应当休养民生、黜奢崇俭的时候,自己应该为天下做个好的表率。

    而萧何回答说:“正因为天下还没有安定,所以才把宫殿建的这么好。再说,天子四海为家,宫殿不壮丽就难以树立天子的威严,何况咱也不能让后世比咱好啊。”

    虽说刘邦一介布衣出身,但秦宫的辉煌刘邦也还是见过的,所以刘邦对未央宫的惊叹并非是因为没见识。从刘邦的表现就足以说明,未央宫修建的的确很棒。可以说,未央宫和长乐宫是建筑中的艺术品。当然,这艺术的背后,是无数平民辛苦。

    不过要说未央宫,就离不开长安城。

    摘录班固的《西都赋》一段话:“肇自高而终平,世增饰以崇丽。历十二之延祚,故穷泰而极侈。建金城而万雉,呀周池而成渊。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于是既庶且富,娱乐无疆。”萧何用了多年的时间,动用十四万人力,修建了周长五十里的长安城,在当时来说,绝对是世界之最,比当时的罗马城大三倍。下水系统完善,门道下都有砖劵下水道。整个长安城一共有十二座城门,有八条主要街道,可容十二架马车并排前行。另外长安城有一百六十多个街坊,九个繁华区域。长安城自从汉高祖开始,就不停地在改良增建,越修越壮丽宏伟。

    当时的汉朝虽然对平民实行轻徭薄税的宽大政策,但并不代表平民有了地位上的提升,加之当时全国无数的豪族都迁至关中地区,长安城里不乏豪门大族,所以长安城也可谓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整个长安城皇家宫殿和贵族府宅就占了全城的2/3,平民居住区只有长安的东北。贵族们的府邸皆是“柱壁雕镂,加以铜漆,窗户皆有绮疏青琐。”可平民百姓们却都居住在十分简陋的房子中。

    其实在未央宫和长安建成后,刘邦也很开心。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家是最华丽,最雄伟,最独一无二的?看着堪比秦宫的未央宫,远超秦时咸阳的长安城,刘邦实实在在地品尝到了完成梦想是怎样的味道。这不是梦,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自己的不放弃,自己的努力,换来了这座大房子。不,岂止是一座大房子呢?

    如此豪华的家,刘邦必然要跟大家显摆一下。于是刘邦在未央宫前殿大宴群臣诸侯和皇亲国戚。殿堂之上其乐融融,刘邦平时东征西伐、日理万机,也难得有如此放松的时候。宴会上,刘邦捧着玉杯,给刘太公敬酒,笑问刘太公说:“当初您老说我没有能力,没有能依仗的本事,不会经营产业,也比不上我哥刘仲勤奋努力。可现在我的产业和刘仲比,谁的更多呢?”群臣听罢都哈哈大笑,直呼万岁。

    看到这可能大家觉得刘邦太不敞亮了,得了势连自己老爹都损。其实不是,刘邦和他老爹的关系好着呢,再加上刘邦本来就是个豁达的人,跟自己老爹开开玩笑不算什么。至于当年项羽说要烹了刘太公,刘邦那可恶的回答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刘邦和刘太公的父子关系就是典型的儿子孝顺,老爹开明。

    正史和野史里分别记载了刘氏父子之间的两件事情,足以说明父亲的开明和儿子的孝顺。

    先说正史里记载的,刘邦当了皇帝后,依然是每五天就去拜见一次自己的父亲,并且是按照普通人家父子之间的礼节。结果刘太公府上的管家看了就劝开刘太公了,意思是“你这样哪行啊,天上不会有两个太阳,地上不能有两个君主。当今皇帝在家虽然是你的儿子,可在外是万民之主。太公您在家虽然是父亲,可在外也是皇帝的臣子罢了,怎么能让万民之主拜见他的臣子呢?这样做,皇帝哪还有威严。”

    刘太公一听家令说的,觉得很有道理,父亲的面子可以不要,但是一定要让儿子有威严,再怎么说也不能让自己儿子难做。在之后刘邦去拜见刘太公的时候,刘太公见了自己儿子就像臣下一样,为了表示尊敬不背朝刘邦,见了刘邦都是倒退着走。开始刘邦一看自己老爹这样,也是吓了一跳,赶紧下车搀扶刘太公,不解地问道:“老爹你这是干啥啊?”刘太公就告诉了刘邦,家令对自己说的话,又说:“皇帝是万民之主,怎么能因为我而乱了天下规矩呢!”

    虽然故事细述不多,但刘邦对父亲的尊敬是很明显的。而刘太公的开明也是无疑的。

    再来说说野史的故事,还是出自那本刘歆的《西京杂记》,虽不敢说故事百分百的真实性,但在西汉野史中《西京杂记》的真实性还是比较高的,比如“金屋藏娇”、“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是出自这里,这本书起码不会像后来的野史那样异想天开地编。所以就算故事是编的,也能捉风捕影到父子两人的关系。

    据说长安建成后,刘太公身为太上皇便久居深宫。一天刘邦去探望刘太公的时候,发现自己老爹闷闷不乐,于是刘邦就偷偷地问了问刘太公身边的随从,说我爸他这是怎么了?咋这么不开心?随从们就告诉刘邦说,老爷子以前交的都是市井之人,平时以斗鸡和蹴鞠为乐,现在要啥没啥,所以不开心。高祖一听,明白了,老爷子这是太闷了,憋着了。哪能把鹰放笼子里养啊。

    刘邦想了想,肯定是不可能把刘太公送回新丰啊,一个是不安全,再一个是老爷子年纪那么大了,万一生个病,离自己那么远哪行啊?于是刘邦决定,将新丰的人全部迁到长安城边,重新照着新丰的楼房街道建一个新的新丰!而这个新的新丰,就位于今天西安临潼区。而西安的临潼区,也的确有个新丰街道。并且在正史中也的确记载在刘太公死后刘邦将郦邑改名为新丰,所以这件事应该是真实的。

    没多久,新的新丰就建好了,从楼房到街道全都和旧新丰一模一样,连鸡鸭都能找着自己的窝,可见还原度有多高。刘太公一看,全是老乡老环境,那叫一个开心。刘邦还找了一群无所事事的老乡整天陪刘太公斗鸡蹴鞠,刘太公的心情也就好了起来。

    从这两件事,大家应该能明白父子间有多好了吧?简直就是父子关系的模范。

    这样的日子,对刘太公和刘邦来说都是美好的。刘太公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刘邦也有了难得的和平时期。不过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仅一年过后,刘太公便离世而去。在那个平均寿命低下的年代,刘太公能活到那个年纪已经非常不易。虽然正史没有记载过刘太公的生年,但其去世时刘邦已经59岁了,以古代的结婚年龄,恐怕刘太公最少活了75岁。

    仅一个月后,统领赵、代两地士兵抵御匈奴和韩王信的赵国国相陈豨叛乱。刘邦休息了一年多,又该继续工作了。

    说起陈豨,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加入了刘邦,陈豨加入了刘邦的起义军后并没有被重用。开始被派到韩信帐下做事,韩信就很喜欢他,受到了韩信极大地信任。后来回归刘邦手下刘邦也很信任且倚重他。能让韩信和刘邦都这么喜欢的人,足以见得陈豨是个能力超凡且人品还很不错的人。

    刘邦败给冒顿之后,封了他哥刘仲为代王抵御匈奴,但他哥只会种地不会打仗,见了匈奴撒腿就跑。刘邦觉得抵御匈奴还是要找个敢打敢拼并且有能力的将领才靠谱,看了一圈,刘邦就觉得陈豨最合适。于是刘邦加封陈豨为侯,巨鹿郡守,并且命其以赵、代两国相国的身份抵御匈奴。能被刘邦授予两国兵权,说明刘邦真的是把陈豨当做心腹了。用韩信的话讲,陈豨掌管了天下的精兵,当时没几个人能获得刘邦这样的信任。可惜的是刘邦虽然能知人善用,却没有用人不疑的气魄。这一点韩信非常了解。

    在陈豨赴任之前,特意来看了看自己的老上司淮阴侯韩信。韩信看着自己的老下属对自己还有这么一番心意,也很是感动,便拉着陈豨的手悄悄地找了个没人的地方……陈豨也是一惊,然后就看到韩信用那哀怨的眼神望了望自己,又仰天长叹了一声。韩信说:“你愿意听听我的心里话吗?我有些话憋在心里想对你说。”

    这一下可把陈豨吓住了。陈豨心里暗自猜测了一下,然后一咬牙,回答道:“一切都听将军的!”

    韩信听完这句话,立马转过头来对陈豨说:“你所管辖的地方,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你,则是陛下信任的臣子。如果有人要告发你谋反,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可如果再有人说你谋反,那陛下就会怀疑了;假如还有人说,那陛下一定会亲自率兵前去围剿。到时候我作为你在京城的内应,天下就可得了。”长期积累太多的委屈和不甘,或许真的松动了韩信对刘邦的忠诚。作为一个打下了半壁江山的开国功臣,如今却被当作笼中鸟。现在刘邦在韩信心里就犹如那个让韩信蹭饭的亭长,韩信没为那个亭长做过什么,尚要羞辱一番。韩信为刘邦做的可是平定天下,所以更不用说韩信心里的愤怒了。

    虽然刘邦和韩信两个人都对陈豨给予了无限的信任,可陈豨的心里却更信任这个在战场上用兵如神的韩信。这是不少人的通病,看一个人在某方面的能力特别出众时,就错觉这个人不管做什么都值得信任。将一个单方面能力是100分其他能力是10分的人和平均能力是80分的人作比较时,往往会因为那单方面的突出而误以为前者比后者更可靠,现在韩信就是前者,刘邦是后者。要知道,谋反这种事,军事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需要的是政治智商。很不巧的是,虽说韩信的政治智商没有10分那么低,却也并不高。

    韩信猜对了一半,没有人直接告诉刘邦陈豨要谋反,但有人让刘邦警惕陈豨了。

    事情是这样的,秦汉的时候,稍微有点权势的人都喜欢养宾客。养宾客既有利于自己的名望,又可以让他们为自己做事,反正有钱花不完,就拿钱来养些宾客幕僚。像卫青那种不喜欢养宾客的在秦汉几乎没有。这个陈豨在成为了赵、代两地的军事统帅后,就召集了宾客无数。

    有一次,陈豨休假回家,路过赵国邯郸,恰好被赵国国相周昌看着了,周昌一看陈豨的阵势,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陈豨随行的宾客就坐了一千多辆车子,就是诸侯王都没有这阵势,陈豨的宾客们把整个邯郸的馆舍都住满了。然后再看陈豨待人接物,简直是满分没得挑剔,对人是谦卑恭敬,屈己待人。周昌也是阅人无数,就觉得这陈豨绝对不是个一般人啊,万一有一天反了,那绝对是刘邦的心腹大患。想想周昌对刘邦那多忠诚,所以立马就进京朝见。

    见到了刘邦之后的周昌,就把自己见到的情况跟刘邦说了。讲了陈豨的宾客是怎么的多,待人是怎样的谦恭有礼,又告诫刘邦,陈豨自己在外面手握重兵多年,恐怕以后会有变故。

    刘邦自然对周昌的话是深信不疑,可刘邦对陈豨也是非常信任,而且现在又用得着陈豨。刘邦觉得陈豨不会做出对不起自己的事情,不过也的确不能再放任陈豨的势力再这么大下去,否则日子久了,陈豨在赵、代两地根基太深,便会尾大不掉。所以,刘邦准备剪除些陈豨的宾客,给陈豨点警告,但是不动陈豨。

    在汉朝,贪污受贿这种事虽然是犯 罪,可说到底根本就不叫事,中央政府都公开的卖官鬻爵,比如汉文帝时的名臣张释之,就是通过捐纳买的官。这就类似于今天官方的赌博叫福彩,民间的赌博叫犯 罪。当时当官的有很多人,不是像张释之那种有钱人想名留青史,就是有权人想发财致富。而且当时阶级分明,地主阶级偶尔压榨下平民奴隶也不是什么大事。所以这些钱财上违法乱纪的事政府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在太过分或者上级想弄你的时候才会拿这些借口来摆平你。

    现在,刘邦就用这个借口去派人检查陈豨的宾客们有没有来路不正的钱财,结果自然是一查一个准,违法乱纪的人一查一批。陈豨作为宾客们的主子,那自然也要牵扯其中,这一下可把陈豨吓到了。其实刘邦本来就是想吓唬吓唬陈豨,让他收敛点,可陈豨一想起临赴任前韩信对自己说的话,再加上叛逃匈奴的韩王信没事就派王黄和曼丘臣来忽悠陈豨,所以现在陈豨就觉得皇帝这是要对自己下手了。恰好此时刘太公去世,刘邦召集在外的群臣一起回来追悼太上皇。陈豨怕自己一去就回不来了,于是就一边派人告诉刘邦自己有病不能回京,一边派亲信去联系王黄和曼丘臣。这就像本来两人只想聊聊天,结果最后却开了房。本来刘邦没想把陈豨怎么样,结果却把陈豨逼反了。

    九月,陈豨与王黄等人一同反叛,并自立为代王。刘邦听说消息后,勃然大怒,再一次御驾亲征,并派人让各诸侯国出兵,协同自己作战。

    刘邦到了赵国后,先是发布了一道诏令,所有跟着陈豨谋反的官员,全部赦免。刘邦带着军队一路来到了邯郸,到了之后刘邦开心了。因为邯郸外有一条漳水河,两军交战如果中间隔着一条河,那只要防守方不是太软,进攻方就很难打过河。可如今陈豨并没有派部队驻扎在河边,而是龟缩到了邯郸城里,刘邦就笑着说:“陈豨不在南边据守漳水,而是北守邯郸,可见他不会有什么大作为。”

    周昌作为赵国国相,便跟着刘邦一起来平定赵、代之地。周昌上奏刘邦说:“常山有二十五城,其中二十个城失守,应该将常山的郡守和郡尉斩首示众。”刘邦反问:“那他们都投降了吗?”周昌回答说:“没有投降。”刘邦点了点头,“那就是他们力量不够的原因。”然后赦免了他们。

    刘邦觉得只用中央军队跟陈豨部队打有点难,就问周昌赵国还有没有能带兵打仗的人了。周昌回答说:“有啊。”然后带了四个毛头小子。刘邦可看傻眼了,找这么几个年轻人,都打过仗见过血没有?然后破口大骂:“你们这些小子也能领兵打仗?”这四个年轻人也是第一次见皇上,一看皇上火了吓得赶紧趴在地上不敢出声。

    刘邦想了想,看来平叛陈豨光来硬的是不行了,还要用点怀柔政策。然后将这四个毛头小子每人封了一千户食邑,任命为将。

    刘邦身边的人就看不懂了,纷纷说:“有不少跟着您东征西讨,入蜀反秦,又一起征伐西楚,一群人有功却没有封赏,现在这几个人没有功劳为什么反而被封赏了?”刘邦回答说:“这你们就不懂了吧,如今陈豨反叛,邯郸以北都被他占领,我紧急征告各地派兵响应,但至今都没有援军到达,现在能用的也只有目前在邯郸这一支军队而已。所以我何必要吝惜四千户,不用它来鼓励赵地的年轻人来一起平叛呢?”然后又派人带着重金去招降陈豨的部将,陈豨手下有很多人也没想跟着陈豨反叛,毕竟陈豨出师无名,挂着叛贼的名声实在让底下这群人很有心理压力。现在刘邦不但不降罪,还出重金招降,自然是纷纷归顺了中央。

    当年刘邦西入秦关,范阳久攻不下,便是听了蒯通的建议厚待范阳令,让周围的城市不战而降,使刘邦先于项羽进咸阳。后来刘邦尝到了甜头,就常用此策,屡试不爽。

    刘邦这一边派人去招降,一边在邯郸等着各路援军到达。然后又出千金悬赏王黄和曼丘臣等人的项上人头。而陈豨这边则分派多路部队据守在各个重要城池,王黄守曲逆城,张春东渡黄河击聊城,大将侯敞再代地游击骚扰汉军。

    到了汉十一年,两方的援军都到达了,到了不得不打的时刻。刘邦这边把陈豨手下能招降的都被招降了,燕王卢绾率军从东北方向攻打代地,汉将郭蒙协同齐地部队抵御东进聊城的张春部队,在垓下之战作为后军的柴将军柴武进攻前来支援陈豨的韩王信和匈奴部队,而太尉周勃则率军攻打太原和代郡,刘邦则亲自前往东垣攻打陈豨部将赵利。

    经过刘邦长时间的怀柔加收买政策,导致了陈豨各路部队军心不稳,一打起来就各路失利。汉将张蒙和齐国部队,先后击败了游击部队侯敞和驻守在曲逆的王黄部队,并击杀了两军的主将。结果这一打就打出了激情,又东归聊城打败了张春的部队,斩首一万多叛军。都说齐人不善战,结果这一打起来,战功最多。然后就是周勃部队,一路破了太原和代郡,打到马邑,马邑不降就直接扫平了马邑。卢绾那边因为偷偷放了水,所以没有什么战功。至于卢绾为什么放水,这个以后再告诉大家。而柴将军那边,简直凶残。

    这几路大军里,最值得庆贺的就是柴将军的这一路军队。因为柴将军这支部队直接击杀了反叛多年的韩王信。柴将军先给韩王信写了封信,希望韩王信能主动归降,信里是这样写的:“皇帝陛下宽厚仁爱,尽管有些诸侯背叛国家,但他们再度归顺陛下的时候,都会恢复他们原有的爵位称号,也不会诛杀他们。这些都是大王您也知道的,现在您是因为战败才投降匈奴,并无大罪,您应该赶快放下武器前来归顺啊。”

    韩王信看到柴将军的来信后,也回了一封,“皇帝把我从平民小巷中提拔上来,使我南面称王,这对我来说是万分荣幸。在荥阳保卫战中,我不能以死效忠被项羽关押是一罪;匈奴进攻马邑,我不能坚守城池反而开城投降是二罪;现在为敌人带兵和将军争战,争这旦夕的活头,是三罪。文种、范蠡没有一条罪状,但在成功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亡。现在我对皇帝犯 下了三条罪状,还想在这世界上苟活,就会像伍子胥在吴国被杀一样。现在我逃命于山谷间,每日向蛮夷讨生活,我的思归之心就像残疾人想站立,盲人不忘睁眼一样,但是形势不允许我回归。”这封信说的倒是很客气,把自己的罪状的列的明明白白,可信中却引用了伍子胥和文种范蠡三人,隐约透着一丝对刘邦的埋怨,似乎看透了刘邦要清除异性王的意思。

    柴将军这边收到韩王信的信一看,琢磨了一下,不像是假装傲娇,应该是真谈不拢只能打了。于是立刻下令全军向韩王信进攻。也不知道是韩王信跟手下的匈奴人交流有问题还是柴将军实在太厉害,两军一交战就将韩王信所在的参合城就被攻破,直接斩杀了韩王信并屠城。

    可以说汉军这几路除了燕王卢绾故意放水之外,几路都顺顺利利。哦,不对,还有刘邦自己被堵在了东垣。
猜你喜欢
  • 柳永《玉楼春》全诗赏析

    昭华夜醮连清曙。金殿霓旌笼瑞雾。九枝擎烛灿繁星,百和焚春抽翠缕。香罗荐地延真驭。万乘凝旒听秘语。卜年无用考灵龟,从此乾坤齐历数。

  • 王实甫《拙鲁速》全诗赏析

    对着盏碧荧荧短檠灯,倚着扇冷清清旧帏屏。灯儿又不明,梦儿又不成。窗儿外淅零零的风儿透疏棂,忒楞楞的纸条儿鸣。枕头儿上孤零,被窝儿里寂静。你便是铁石人,铁石人也动情。

  • 《二十四史》30句经典名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经典一词在古是指“经”和“典”。一般来说,“经”主要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十三经”。是科举考试的基础内容。如果说经书用于立论,史书则是进行佐证,提供思路。

  • 《醉花阴》李清照词全文翻译赏析: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①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②。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③,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④。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⑤,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①醉

  • 泪湿阑干花着露,愁到眉峰碧聚:毛滂《惜分飞》赏析

    惜分飞 毛滂 泪湿阑干花着露, 愁到眉峰碧聚。 此恨平分取, 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絮, 寂寞朝朝暮暮。 今夜山深处。 断魂分付潮回去

  • 杨果《小桃红》全诗赏析

    采莲湖上棹船回,风约湘裙翠,一曲琵琶数行泪。望君归,芙蓉开尽无消息。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 作品赏析【注释】:

  • 白朴《沁园春 夜枕无梦感子陵太白事,明日赋此。》全诗赏析

    千载寻盟,李白扁舟,严陵钓车。□故人偃蹇,足加帝腹,将军权幸,手脱公靴。星斗名高,江湖迹在,烂熳云山几处遮。山光里,有红鳞旋斫,白酒须赊。龙蛇。起陆曾嗟。且放我狂歌醉饮些。甚人生贫贱,刚求富贵,天教富

  • 山坡羊·春日·张可久

    山坡羊·春日 张可久 西湖沈醉。东风得意。 玉骢骤响黄金辔。赏春归。看花回。 宝香已暖鸳鸯被。梦绕绿窗初睡起。 痴。人未知。噫。春去矣。 张可久:1280-13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十大“朋友圈”

    因流派、风格、文学主张甚至个人感情而走到一起,结成文学联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普遍的现象。在文学发展不同的不同时期活跃着不同的“朋友圈”,他们成为当时文坛的一股主导力量,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

  •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许浑《登洛阳故城》赏析

    登洛阳故城 许浑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作

相关栏目:
  • 历史人物
  • 野史秘闻
  • 上古传说
  • 夏商周历史
  • 春秋战国历史
  • 秦朝历史
  • 汉朝历史
  • 三国历史
  • 魏晋南北朝
  • 隋朝历史
  • 唐朝历史
  • 宋朝历史
  • 元朝历史
  • 明朝历史
  • 清朝历史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