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文言文虚词复习素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9-04 21:20:19阅读:59

文言文虚词复习素材

  一、复习之

  (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如: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们)(《出师表》)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代物,指蛇)(《捕蛇者说》)

  ③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愚公移山》)

  ④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曹刿论战》)

  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我们。如: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①主人处处款之(《于园》)

  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曹刿论战》)

  (二)之用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如: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③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4.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5.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狼》)

  (三)之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去。如:至之市。《郑人买履》

  二、复习其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八则》)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马说》)

  4、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三、复习而

  (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译作然后就 。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八则》)

  ②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 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 ④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3.表示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八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4.表示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敏而好学。(《<论语>八则》)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熙熙而乐(《捕蛇者说》) ④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⑤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二)用作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如: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②俄而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四、复习然

  1.然用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然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

  3.然用作形容词,译作对的.、正确的。如: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4.然用作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五、复习则

  (一)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承接关系。说明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八则》)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3.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如:

  ①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②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

  ③至则无可用

  (二)则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复习乃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鲜为人知的中秋节奇趣风俗

    中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除了人们熟知的把酒赏月、分食月饼等习俗外,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奇趣。 求月广东东莞地区未娶妻室的男子认为,中秋之夜是月老为少女做媒的时辰。他们三五成群等到三

  • 巨马水文言文翻译

    巨马水文言文翻译   流经涿州的巨马水(现在的拒马河),这条河流已经是涿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巨马水又东流,有郦亭沟水注入。下面是关于巨马水文言文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  【

  • 钱谦益《徐霞客传》“徐霞客者,名弘祖”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徐霞客传 钱谦益 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生于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践更繇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年三十,母遣之出游。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

  • 李白《长歌行》全诗赏析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桃李务青春,谁能贯白日。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畏落日月

  • 梦见白雾会有什么预兆

    梦见白雾,得此梦,得此梦,乃是食伤生财之征兆,事业与他人间勾心斗角,心中多有不安之迹象,与他人间纠葛颇多,财运难以顺遂。如做此梦,可得他人相助,身边贵人运多之机遇,此乃吉兆。夏天梦之吉利,冬天梦之不吉

  • 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全诗赏析翻译

    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南邻更可念,布被冬未赎”全诗赏析翻译 十月二十八日夜风雨大作   陆游 宋   风怒欲拔木,雨暴欲掀屋。   风声

  • 李清照:好酒好赌好色,中国一千年来第一风流才女

    李清照的才华,李清照的家国情怀,李清照的胆魄骨气,足以让那个时代失色,风流无二。李清照,不仅有才,也有勇气。在那样一个很不风流的时代,却活得很风流。所以,她也注定孤独。

  •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阅读答案及翻译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

  • 朱柏庐《朱子家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朱子家训 朱柏庐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

  • 《解琬传》“解琬,魏州元城人也”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解琬,魏州元城人也。少应幽素举,拜新政尉,累转成都丞。因奏事称旨,超迁监察御史,丁忧离职。则天以琬识练边事,起复旧官,令往西域安抚夷虏,抗疏固辞。则天嘉之,下敕曰:“解琬孝性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