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祖逖文言文翻译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9-02 21:13:43阅读:85

祖逖文言文翻译

  祖家为北地大族,世代都有两千石的高官。祖逖少年时生性豁荡,不拘小节,轻财重义,慷慨有志节,常周济贫困,深受乡党宗族敬重。他成年后发奋读书,博览书籍,涉猎古今,时人都称其有赞世之才。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祖逖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祖逖》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

  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文言文翻译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文言的倒装句式

  2、能将含有倒装句式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判断文言倒装句的类型

  2、掌握翻译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生课前练习,文言文翻译教案。

  1、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2、有人于此,指其过而告之则喜,何如?

  3、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4、命召公主入营,立之阶下,不之视。

  二、翻译文本内的`倒装句并总结归纳其特点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其倒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分析正常的句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2)冤哉,亨也!

  2.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的后面,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何不试之以足?

  分析"以足"介宾短语做"试"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教案《文言文翻译教案》。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构成的定语后置。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构成的。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3.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1)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对于这类句子,有两种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例:宁信度,无自信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例:沛公安在?

  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分析"句读"为"不知"的前置宾语,"句读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三、翻译课内语句.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四、翻译课外语段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

  (1)诚然,卿不朕欺。_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

  (1)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_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晏殊《浣溪沙》全诗赏析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 刘长卿《弹琴》全诗赏析

    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作品赏析【注释】:①泠泠:洋溢貌。②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③松风寒: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寒:凄清的意思。【赏析】:

  • 林逋《梅花》全诗赏析

    吟怀长恨负芳时,为见梅花辄入诗。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人怜红艳多应俗,天与清香似有私。堪笑胡雏亦风味,解将声调角中吹。

  • “欧信,嗣世职金吾右卫指挥使”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欧信,嗣世职金吾右卫指挥使。景泰三年以广东破贼功,擢都指挥同知。已,命守备白羊口,迁大宁都指挥使。天顺初,以都督佥事充参将,守备广东雷、廉诸府。巡抚叶盛荐其廉勇,进都督同知,代

  • “韦世康,京兆杜陵人也,世为关右著姓”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韦世康,京兆杜陵人也,世为关右著姓。父夐,隐居不仕,魏、周二代,十征不出,号为逍遥公。世康幼而沉敏,有器度。年十岁,州辟主簿。在魏,弱冠为直寝,封汉安县公,尚(与皇帝家女儿匹配)魏文帝

  • “卢充者,范阳人。家西三十里,有崔少府墓”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卢充者,范阳人。家西三十里,有崔少府墓。充年二十,先冬至一日,出宅西猎戏。见一獐,举弓而射,中之。獐倒复起,充因逐之,不觉远。忽见道北一里许,高门瓦屋,四周有如府舍。不复见獐。

  •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带翻译和注释)

    孔子名言(带翻译和注释) 【原文】 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译文】 孔子说:ldq

  • 金字经·乐闲·张可久

    金字经·乐闲 张可久 百年浑似醉。满怀都是春。 高卧东山一片云。 嗔。是非拂面尘。 消磨荆古今无限人。 张可久:1280-1348?,字小山,庆元(今浙江鄞县)人。曾

  • “叶旺,六安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叶旺,六安人。与合肥人马云同隶长枪军谢再兴,为百户。再兴叛,二人自拔归。数从征,积功并授指挥佥事。洪武四年,偕镇辽东。初,元主北走,其辽阳行省参政刘益屯盖州,与平章高嘉努相为声

  • 白居易《忆江南》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忆江南》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赏析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