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王存字正仲,润州丹阳人。幼善读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9-01 23:24:25阅读:208

王存字正仲,润州丹阳人。幼善读书,年十二,辞亲从师于江西,五年始归。时学者方尚雕篆,独为古文数十篇,乡老先生见之,自以为不及。
庆历六年,登进士第,调嘉兴主簿,擢上虞令。豪姓杀人,久莫敢问,存至,按以州吏受赇,豪赂他官变其狱,存反为罢去。治平中,入为国子监直讲。存故与王安石厚,安石执政,数引与论事,不合,即谢不往。
元丰元年,神宗察其忠实无党,以为国史编修官、修起居注。时起居注虽日侍,而奏事必禀中书俟旨。存乞复唐贞观左右史执笔随宰相入殿故事,神宗韪其言,听直前奏事,自存始也。五年,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京师并河居人,盗凿汴堤以自广,或请令培筑复故,又按民庐侵官道者使撤之。二谋出自中人,既有诏矣。存曰:“此吾职也。”入言之。即日弛其役,都人欢呼相庆。有建议罢教畿内保甲者,存言:“今京师兵籍益削,又废保甲不教,非国家根本久长之计。且先帝不惮艰难而为之,既已就绪,无故而废之,不可。”河决而北几十年,水官议还故道,存争之曰:“故道已高,水性趋下,徒费财力,恐无成功。”卒辍其役。蔡确以诗怨讪,存与范纯仁欲薄其罪,确再贬新州,存亦罢,以端明殿学士知蔡州。岁余,加资政殿学士、知扬州。扬、润相去一水,用故相例,得岁时过家上冢,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亲与酬酢,乡党传为美谈。
召为吏部尚书。时朝廷朋党之论浸炽,存为哲宗言:“人臣朋党,诚不可长,然或不察,则滥及善人。庆历中,或指韩琦、富弼、范仲淹、欧阳修为党,赖仁宗圣明,不为所惑。今日果有进此说者,愿陛下察之。”由是复与任事者戾,除知大名府,改知杭州。
存性宽厚,平居恂恂,不为诡激之行,至其所守,确不可夺。司马光尝曰:“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存至,按以州吏受赇按:按照
B.而奏事必禀中书俟旨俟:等候
C.存与范纯仁欲薄其罪薄:减轻
D.至其所守,确不可夺夺:改变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王存忠于职守的一组是(    )
①时学者方尚雕篆,独为古文数十篇
②存乞复唐贞观左右史执笔随宰相入殿故事
③既已就绪,无故而废之,不可
④故道已高,水性趋下,徒费财力,恐无成功
⑤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
⑥今日果有进此说者,愿陛下察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存从小喜欢读书,十二岁时就辞别亲人前往外地求学,他写的文章得到当地学术界
前辈的高度肯定,显示了出众的才华。
B.王存不因私人关系和官位而影响对政事的看法,王安石执政时多次邀请他去谈论政事,
意见不合,王存就推辞不再前往。
C.京城沿河居住的人家偷挖河堤来扩大住地,侵占官道,王存请求朝廷命令他们恢复大
堤原貌,撤离官道,受到百姓的欢迎。
D.面对朝廷愈演愈烈的朋党之论,王存进谏时引用历史事实,希望皇帝明察进言,不要
冤枉好人,却因此得罪了当时掌权的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豪赂他官变其狱,存反为罢去。(3分)
(2)神宗韪其言,听直前奏事,自存始也。(3分)
(3)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3分)

参考答案
 【1】A 按:查办。
【2】D ①是年少时为文事,⑤是善待乡邻之事。
【3】C  请求朝廷责令修复河堤的不是王存,原文的意思是王存为民请命,解除了百姓的差役。
【4】
(1)(3分)豪族贿赂其他官员改变他的案子,王存反而因为这件事被罢免离去。
(2)(3分)神宗认为王存的建议有道理(答出“认为……对”或“认为……正确”,亦可),允许直接在殿前(面前)上奏事宜,这是从王存开始的。
(3)在万马奔腾中能够停住脚步的人,大概就是王存了!

【参考译文】
王存字正仲,润州丹阳人。从小喜欢读书,十二岁时,辞别亲人去江西跟从老师学习,五年才回来。当时的学者正崇尚雕琢文字,他独自做了几十篇古文,乡老先生看了,自以为不如他。
庆历六年,考中进士,调任嘉兴主簿,擢升上虞县令。豪族杀人,很久没有人敢过问这件事,王存来到后,以地方官吏收受贿赂为由查办,豪族贿赂其他官员改变他的案子,王存反而因为这件事被罢免离去。治平年间,进入国子监担任直讲。王存原先与王安石关系很好,王安石执政时,多次请王存来谈论政事,意见不合,王存就推辞不再前往。
元丰元年,宋神宗通过观察觉得王存忠直诚实不参与结党,让他担任国史编修官,修起居注。当时修起居注的官员虽然每日陪侍在皇帝的左右,如要上奏事宜必须禀报中书等候皇帝旨意。王存请求恢复唐贞观时左右史执笔跟随宰相进殿的旧例,神宗认为王存的建议有道理,允许直接在殿前上奏事宜,这是从王存开始的。元丰五年,升任龙图阁直学士,任开封知府。京城沿汴河居住的人家,偷挖汴河大堤来扩大住地,有人请求命令他们修筑大堤恢复原貌,又按照民房侵占官道的规定让他们撤离。这两个计谋出自宦官,已有诏令。王存说:“这是我的职责。”入朝上奏这件事。即日解除了劳役,京城的人欢呼庆贺。有人建议废除对京城内保甲的训练,王存说:“如今京师士兵逐渐减少,再废除保甲不加训练,不是国家的根本久长之计。而且先帝不怕艰难做这件事,既已就绪,无故废除不行,不可。”黄河决口而北流几十年,水官议论还归故道,王存争辨说:“故道地势已经很高,水的本性是向下流的,改回故道白白浪费财力,恐怕无法成功。”最终停止了这件事。蔡确写诗发牢骚表示不满,王存与范纯仁想减轻他的罪过,蔡确被贬新州,王存也被罢免,以端明殿学士的职衔任蔡州知府。一年多后,任资政殿学士、扬州知府。扬州和润州一水之隔,采用以前宰相的旧例,能够过年时回家上坟,王存拿出赏钱发给邻里乡亲,又准备酒食召会父老,亲自和他们敬酒应酬,乡党传为美谈。
征召为吏部尚书。当时朝廷朋党之论逐渐激烈,王存对哲宗说:“人臣朋比为党,确实不可助长,然而有时不加细察,就会泛滥波及好人。庆历年间,有人指责韩琦、富弼、范仲淹、欧阳修结为朋党,仰赖仁宗的圣明,没有被迷惑。现在有进言这种说法的,希望陛下审察。”因此又与当时掌权的人相违背,除知大名府,改任杭州知府。
王存生性宽厚,日常生活恭敬谨慎,不做欺诈过分的事,对于他的职守,坚持职守不可改变。司马光曾说:“在万马奔腾中能够停住脚步的人,大概就是王存了!”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寻胡隐君(高启)古诗赏析

    寻胡隐君 (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解释   1.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今江苏吴县直),自号青丘

  • 古代荒淫皇帝之汉灵帝

    汉灵帝(156-189)刘宏,东汉皇帝,公元168年即位。在其统治期间,党锢之祸兴起,宦官把持大权,公开标价卖官,肆意大兴土木,百姓难以为生。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 汉灵帝刘

  • 豺狼当道造句四则

    语义说明:比喻奸人掌握大权,专断横行。 使用说明:用在「奸人专权」的表述上。 豺狼当道造句:01当今豺狼当道,受到委屈也只能忍气吞声了。 02公司现在是豺狼当道,还是忍耐一点,明哲保身吧! 03在豺狼

  • 你知道什么东西一旦长了毛就成熟了吗? 答案:玉米

    脑筋急转弯题目:你知道什么东西一旦长了毛就成熟了吗? 脑筋急转弯解析:玉米顶端的须就像毛一般细长,它正是玉米成熟的象征。 脑筋急转弯答案:玉米

  • 灵隐寺一幅对联,点醒多少世人

    杭州灵隐寺内,挂着这样一幅对联: 人生哪能多如意 万事只求半称心 语言虽朴实无华,却饱含着人生哲理,写尽了人生。 万事只求半称心,意味着常常要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林语堂先生说,这是“中

  • 儒家文化思想中的道德与伦理关系

    伦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中西方哲学家讨论的问题,现代人容易将道德和伦理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间虽然有必要的关联,却存在着差异。 礼与仁 儒家学说有两个基本概念:礼与仁。如果进行道德哲学分析,那么,

  • 杜鹃啼血不如归去——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杜鹃

    杜鹃啼血不如归去 ——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杜鹃   【诗歌回放】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   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

  •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古诗文网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

  • 关汉卿《【双调】沉醉东风》全诗赏析

    夜月青楼凤箫,春风翠髻金翘。雨云浓,心肠俏,俊庞儿玉软香娇。六幅湘裙一搦腰,间别来十分瘦了。

  • “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阅读答案及译文

    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