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后客居梁、宋等地,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后,任侍御史,谏议大夫。肃宗时,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
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高适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高常待集》。
简析: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唐代诗人高适晚年在蜀州(今成都崇州市)任刺史时创作的一首七言诗。此诗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思念之情。该诗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高适曾与李白、杜甫结交,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 这首怀友思乡的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把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结起来了。这首诗,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像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可算是汉魏风骨的嗣响。
首四句寄慰杜甫,“思故乡”既是言杜,亦是自谓,二人故乡同为当时正在战乱的中原,这一“思”便将二人情感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次四句写自身,既“无所预”又“复千虑”,表白忧国情怀,“空相忆”、“知何处”,则添一层无奈与落寞之感。末四句进而将自己庸碌自适与友人飘泊四方比照,逗出“愧”意,回应篇首,写足题意。
注释:
(1)杜二拾遗:即大诗人杜甫。
(2)人日: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初七。农历正月初七。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3)南蕃:蜀
(4)书剑:喻文武。《史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5)二千石:汉太守官俸二千石
(6)东西南北人:丘曾称“今丘也,东南西北之人也”,指四方奔走。
译文:
人日这天,我给杜甫写一首诗寄到成都草堂,我在这儿怀念你,怀念我们共同的故乡。春天到来,柳叶萌芽,梅花盛开,本该令人愉悦,但飘泊异地的游子却被撩动了乡愁。
当时国家多难,干戈未息,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应参与朝廷大政,建树功业,可是偏偏远离京国,身在南蕃。正承百忧千虑而来,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已是相思不见,明年又在何处,难以预料。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时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这是说自己老迈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
创作背景:
高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杜甫看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怀友思乡的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把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结起来了。高适和杜甫早在开元末年就成了意气相投的朋友,又同样落魄不偶。安史乱起,高适在玄宗、肃宗面前参预重要谋略,被赏识,境遇比杜甫好得多,曾任淮南节度使,平定永王璘的叛乱。由于“负气敢言”,遭到内臣李辅国等的谗毁,被解除兵权,留守东京。
乾元二年(759),出为彭州刺史。同年年底,杜甫流离转徙,到达成都,高适立即从彭州寄诗问讯。上元元年(760),高适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这时,高适年将六十,杜甫也将五十,他乡遇故知,短暂的聚会,更加深了别后的相思。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适了这诗,寄到成都草堂。
诗歌鉴赏:
此诗是高适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怀杜甫之作。人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日。杜二,即杜甫。杜甫居成都时,高适与之过从甚密,此诗慰故人思乡之情,发世事难料之叹,抒无所作为之憾。
全诗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每段换韵,开头是平声阳韵,中间是仄声御韵,末段是平声真韵。“人日题诗寄草堂”,起句便单刀直入点题。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岁后第七日为人日。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代,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此节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围绕这“怜”字生发展开。“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便是这思乡情绪的具体形容。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已了。
中间四句是诗意的拓展和深化,有不平,有忧郁,又有如大海行舟、随波飘转、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感情是复杂的。换用仄声韵,正与内容十分协调。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预”是参与朝政之意。尽管如此,诗人的爱国热忱却未衰减,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自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当时,不仅安史叛军在中原还很猖獗,即就蜀中局势而言,也并不平静,此诗写后的两三个月,便发生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这“百忧千虑”,也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杜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是很深刻地领会到高适这种复杂情思的。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此忧之深,虑之远,更说明国步艰难,有志莫申。深沉的感喟中,隐藏了内心无限的哀痛。
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事难前定。这就自然地逗出了末段。“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诗人早年曾隐身“渔樵”《封丘作》,“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这“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这种“愧”,更见得两人交谊之厚,相知之深。
这首诗,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那抑扬变换的音调,很好地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像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可算是汉魏风骨的嗣响。
-
红袖轻揎,玉笋挽秋千。画板高悬,仙子坠云轩。额残了翡翠钿,髻松了柳叶偏。花径边,笑捻春罗扇。H,玉腕鸣黄金钏。
-
何须轻举,上界多官府。身似灵光长镇鲁。俯仰人间今古。雨馀帘卷江流,朱颜流映琼舟。不假岗陵□寿,西山低似西楼。
-
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祝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
-
晓日窥轩双燕语。似与佳人,共惜春将暮。屈指艳阳都几许。可无时霎闲风雨。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持酒劝云云且祝凭君碍断春归路。
-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②。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③,玉壶光转④,一夜鱼龙舞⑤。 蛾儿雪柳黄金缕⑥。笑语盈盈暗香去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
-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简析】 听一
-
丽日迟,和风习,共王孙公子游戏。醉酒淹衫袖湿,簪花压帽檐低。
-
在浩如瀚海的“对联一族”中,有一种“无情对”。此种对联,上下联可谓风牛马不相及,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但细读起来,则又字字相对,十分工整、巧妙。品赏这类对联,最能使人领略汉字的
-
社里诗人,尘外江村。甚终朝、关定柴门。酾泉行药,钓月耕云。间是谁欤,今隐者,古山君。老子虽贫,尽办清尊,但休嫌、俗壮轮*。他时有暇,准去寻春。把竹边梅,松下石,可平分。
-
茶一盏,棋一局,好友若干。一次休闲,一种惬意,一分宁静。 茶与棋,皆有道。在清幽淡雅中一解尘俗烦忧是一门文化艺能,是茶事棋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与教化的手段。“移石栽花种竹,烹茶酌酒围棋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