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李世民《经破薛举战地》赏析
经破薛举战地
李世民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⑴。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⑵。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注释:
⑴减:一本作“灭”。
⑵抱:《英华》作“拖”。
赏析:
这首诗题下原有小注:“义宁元年(617),击举于扶风,败之。”可知此诗当作于陕西扶风。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公元617年夏天,李渊与十八岁的儿子李世民从太原起兵,迅速控制了渭水流域。不久与敌对割据势力薛举大战于长安西路要塞扶风。扶风一役为日后扫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首诗前十句是描写诗人当年的英姿豪气和与薛军激战的情形。前四句:“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诗人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英气逼人,提戈持节,英勇杀敌,心胸高如空中的朗朗晴日,志节如同秋霜一样纯洁。后六句:“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诗人以一系列新颖的意象来作比喻:唐军在征战之时,其锋芒所向,有如惊电骤起,其势如长河的奔涌,一泻而出。薛军的营垒如同天外星陨,顷刻粉碎沉落,而兵阵亦如风卷横云,顿时四分五裂,这样,一次大战,使得敌军气焰大为收敛,再次战斗,就将凶暴的敌人(鲸鲵,古人认为是凶猛的大鱼,雄者为鲸,雌者为鲵)彻底消灭。在这六句中,诗人略去了战争中的细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形象,一气直下,势如破竹,力如千钧。
第二大段写重过战地的所见所感。前两句:“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诗人来到扶风战场,停下有华盖的帝王之车,俯视着旧日激战的川原。“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这四句正是他所看到的场景。当年双方激战的痕迹,似乎被沉沙掩埋,看不出什么迹象了,只有军灶还依稀地残留着一点痕迹。“减灶”,语出《史记·孙子传》,齐将孙膑用增兵减灶的计谋,以示兵力虚弱,诱魏将庞涓进入包围圈,将其歼灭。这里的“减灶”,实指军灶,同时也补足了上一段对战争的描写:不仅有战场上的力的明争,而且有帷幄中的智的暗斗。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成为历史的陈迹了。那中原上的水波在晚霞的照射下,多么明净;远处的峰峦有如莲花,在薄雾的笼罩中,显得朦朦胧胧。“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斗转星移,世界转眼之间千变万化,人间万物,今昔非比。想想多年来的沙场浴血奋战,看着眼前的太平天下,才深感自慰。
这首诗全篇采用今昔对比,既有英姿勃发的少年豪杰的形象,又有气概浩瀚的英年帝王的形象,既有激烈的沙场征战描写,又有和平时期的图景,既有世事沧桑,万物无常的感慨,更有气吞长河刚健奔放的帝王气概,既丰富了人物性格,又增加了诗歌的张力。
这首诗除开始二句和结尾二句为散句外,中间全是一对一对的联句,排叠而下,它在语言的工整和词性的对偶上,继承了齐梁诗的特点,为唐诗逐步向排律发展,首开风气,是一种创造中的探索。
-
7+3在什么情况下等于8? 答案:在国庆遇到中秋的时候
-
《鹊桥仙》 年代:宋作者:柳永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 此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
-
民间流传关于立秋的谚语有很多,有关于立秋季节的谚语,还有关于立秋养生的谚语等等,以下是小编整理出来民间关于立秋的谚语,供大家欣赏。 立秋的谚语 1、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2、六月底,七月头,
-
空城晓月。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
1、鹰过要天晴,雁过黑沉沉 2、虹出东要下雨,虹出西要天晴。早晨虹东方,下午阵阵雨。 3、蚯蚓地上爬,雨点天上飘 4、楚润九桶水,月晕起风雨 5、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 6、夏至不拔蒜,准得
-
一贫如洗造句八则
-
蚕妇 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 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 冻杀黄金屋里人。 注释: ⑴晓夕:早晚。 ⑵好花时节:指百花盛开的时节,此时正是采
-
广寒蟾影开云路。目断愁来处。菊花轻泛玉杯空。醉後不知星斗、乱西东。今宵入梦阳台雨。谁忍先归去。酒醒长是五更钟。休念旧游吹帽、几秋风。
-
天净沙·春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白朴简介:白朴和马致远是王实甫之外,以文采见长的作家。白朴,字仁甫,一
-
女冠子 【宋】蒋捷 蕙花香也。 雪晴池馆如画。 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 而今灯漫挂。 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