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项斯《山行》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5-17 21:43:28阅读:203
山行
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赏析:
项斯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这首《山行》,便是写山村野景。由于诗人观察入微,体验深刻,诗写得清新,细腻,贴切,逼真。读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次联写景更细。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试想,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当然是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未免平淡少兴。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使读者倍感亲切。
按照诗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诗人为什么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他的苦衷。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莫酬,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
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赏析:
项斯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这首《山行》,便是写山村野景。由于诗人观察入微,体验深刻,诗写得清新,细腻,贴切,逼真。读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次联写景更细。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试想,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当然是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未免平淡少兴。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使读者倍感亲切。
按照诗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诗人为什么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他的苦衷。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莫酬,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
猜你喜欢
-
清平乐 【宋】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 客里看春多草草。 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 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简析】
-
自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年抛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屦中。杨柳长齐低户暗,樱桃烂熟滴阶红。何时却与徐元直,共访襄阳庞德公。
-
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樽前呵手镊霜须。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词的上片
-
也不多时便立秋,寄声残暑速拘收。瘦蝉有得许多气,吟落斜阳未肯休。
-
灵场奔走尚无功,去马来车道不通。风助乱云阴更密,水争高岸气尤雄。平时沟洫今多废,下户京囷久已空。肉食自嗟何所报,古人忧国愿年丰。
-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作品赏析【注释】: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
郁郁层恋隔岸青,青山绿水去无声。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鴂两山相对鸣。
-
送僧归日本 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赏析: 上国,这里指中国。浮天句
-
《木兰花慢》 年代:宋作者:柳永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山郊坰。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
一暴十寒造句十四则
最新推荐